垂虹蜿蜒跨长波,画戟牙樯薄暮过。
灯火千家明似昼,好风好雨祝时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赏析古诗要读懂诗意,然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感情来分析诗句。此诗写吴江晚景,“垂虹”即“胥溪”,在江苏苏州西北。“胥溪”,即《吴越春秋》中所说的“胥山”,在今苏州西南。《吴地记》说:“胥溪水通太湖,北流为吴淞江。”《太平寰宇记》说:“胥溪,一名胥口,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有古胥亭,即吴王阖闾所建,故名。”这首诗就是描写吴淞江上的景色。全诗以“晚”字领起,先点明“晚”字,再描绘出一幅晚归图:垂虹桥横跨长波,画戟形的船头掠过薄暮,万家灯火明亮如昼。最后又以“好风好雨”“祝时和”作结,抒发了作者对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祝愿之情。

译文:

垂虹桥蜿蜒伸展跨过长波,画戟形的船头掠过薄暮。灯火辉煌照亮千家万户,好风好雨祝愿天下和平。

注释:

胥溪:在今苏州西南。

垂虹桥:在苏州市西,又名胥溪桥。

胥山:在今苏州西南。

吴王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

胥亭:即胥山之南的亭子。

胥山亭:在今苏州东北的胥山上。

胥门:即胥山门,是吴王阖闾建造的。

胥口:今苏州西南,胥江流入太湖处的入海口。

阊门:今苏州城的西门。

阊阖门:又称广运门,即今天的阊门。

阊门渡:即胥门渡,在今苏州市西。

胥门渡舟:指渡口的船只。

胥门渡客:指渡口的旅客。

胥江:即吴江,在苏州东南。

烟树:烟雾笼罩着的树木。

渔歌:渔民唱歌声。

棹(zhào)声:摇船时发出的桨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绝句。诗人借写吴江夜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美好祝福。首句点“晚”,次句写夜行所见,三、四句写夜景中之灯火与风调雨顺的祥和之气,五、六句写自己的心情。

“垂虹蜿蜒跨长波,画戟牙樯薄暮过。”“垂虹”是古代苏州著名的风景胜地,相传吴王阖庐曾在这里建过一座亭子,后人称其为“胥山亭”。这里借指垂虹桥。“长波”即指吴淞江。“画戟”、“牙樯”均为船上的装饰物,用“薄暮过”表现船行驶之快。“蜿蜒”形容桥身曲折连绵,“跨长波”说明桥梁跨越大江,“跨”字写出了桥梁跨越江河的动作,突出了桥梁的雄伟壮丽;“长波”写出了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垂虹”与“长波”,“蜿蜒”与“跨”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而“画戟”、“牙樯”又衬托出了垂虹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诗人通过对垂虹桥的生动描绘,把读者引入到了这幅迷人的画面中。

“灯火千家明似昼,好风好雨祝时和。”“灯火”指的是万家灯火照耀下的万家人家。“千家”,极言其多。“明似昼”既指灯光灿烂如白昼,又暗含万家灯火,万家欢腾的意思。“好风好雨”是自然现象,也比喻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气氛。“祝时和”是祝愿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景象。“祝时和”是对时局的企盼,寄托着人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时和”是人们对理想政治局面的追求,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淡雅,意境优美宁静。诗人通过对垂虹桥的生动描绘,以及万家灯火、好风好雨的烘托和渲染,将读者引入到了这幅迷人的画面中。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