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月高林动,辉辉古塞长。
冰轮初濯露,桂影欲飘香。
乌鹊声频起,关河色共凉。
旌门吟眺远,万国自清光。
【注释】
回銮:皇帝回到京城。翮鬣口: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秋雨初霁:秋天的雨刚刚停止。对月:对着月亮。纤月:明亮的月亮。辉辉:光辉闪闪。冰轮:指月亮。濯露:洗掉露水。桂影欲飘香:桂花的影子将要飘散出阵阵香气。乌鹊:喜鹊。频起:频频地飞动。关河色共凉:边关和黄河一带景色显得十分凉爽。旌门:即城门。吟眺远:眺望远方。
【译文】
回京城时经过山名“鳍鬣口”,天刚放晴,就对着月亮欣赏风景。
明月高悬,照得树林里一片光明,辉光闪闪。
一轮明月初升,洗掉了树上的露珠,桂花树的影子也快要飘到空中,散发阵阵香气。
喜鹊频频起飞,边陲关河一派清凉景象。
站在城门上远眺,只见天下万国都是那么明亮。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于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天,在回銮途中所作。首联写行经山名“鳍鬣口”时,正值秋雨初霁,月光皎洁,令人心旷神怡。颔联描绘了皓月当空、霜气袭人的景象;颈联写秋夜的景物和气氛;尾联抒发了作者在壮丽的秋夜景致之中的豪迈情怀。全诗意境清丽,语言简练,情景交融。
首联中两个“高”字,一写山之巍峨,一写月之朗莹,使画面具有立体感,为后文描写壮美的自然景观作了铺垫。
次联中“冰轮”、“桂影”、“霜叶”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寒秋月夜图。其中“冰轮”点出了季节,“桂影”则烘托出秋高气爽的气氛;“霜叶”与“辉辉”相呼应,又增添了几分秋意。
颈联中的“乌鹊声”与“关河色”互为映衬。前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欣喜,后者则传达出他对于国家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末联以“旌门”作结,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在仰望明月的同时,也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这种深情厚意,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