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堪修禊,斯亭乃得名。
颇饶松竹趣,无待管弦声。
一水涵天象,三阳畅物情。
政馀耽静赏,吟罢听流莺。
【注释】:
胜地堪修禊,斯亭乃得名。
“胜地”是好的场所,“修禊”是一种古代风俗,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这里指作者的住所。
“斯亭”是指这座亭子。
颇饶松竹趣,无待管弦声。
“饶”有丰富的意思,“松竹”指松树和竹子,这里形容亭子的景致。
“管弦声”是古代乐器发出的音乐声,这里用来形容世俗的喧嚣。
一水涵天象,三阳畅物情。
“一水”指的是一条小溪或河流,“涵”是容纳的意思。
“天象”指的是天上的景象,如云霞。
“三阳”通常指农历三月(春季)的太阳,这里用来指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季节。
“畅物情”是指大自然的生机勃发,万物都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政馀耽静赏,吟罢听流莺。
“政馀”表示闲暇之余,“耽”是沉迷的意思。
“吟罢”是说吟诵诗文后。
“流莺”是指自由飞翔的黄莺,这里借指春天的鸟鸣声。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处幽静雅致的胜地,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胜地堪修禊,斯亭乃得名。”开篇点明主题,指出这个地方因其美好的景致而被命名为“斯亭”。第二句“颇饶松竹趣,无待管弦声。”进一步描绘了这里的景色特点,松树和竹子为这处风景增添了许多趣味,而不需要繁复的音乐来点缀。第三句“一水涵天象,三阳畅物情。”进一步拓展了对景色的描述,小溪或河流如同天边的云霞一样美丽,春天的气息弥漫在这自然的美景之中。第四句“政馀耽静赏,吟罢听流莺。”则表现了作者在这里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闲暇之余享受着宁静的欣赏,吟诵诗文之后静静地听着鸟儿的歌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