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宵长太息,似作不平鸣。
晓泪花争落,春愁草怒生;
时君劳北顾,上相辱东行!
剩有村儒在,相逢话太平。
【注释】:
遣闷:抒写心中的烦闷。
长太息:叹息不已。
晓泪花:天亮时的泪珠,喻指泪水。
春愁草:春天的野草。
时君:当朝君主,指皇帝。北顾:对北方忧心忡忡地回顾。上相:宰相。东行:指宰相被派往东方某地任职。
村儒:村中读书人,这里泛指读书人。话太平:谈论天下太平。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任监察御史期间,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宦官专权,外戚骄横,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忧国忧民,写下了这一首抒发自己愤慨之情的诗歌。
首联“深宵长太息,似作不平鸣”,诗人深夜长叹,似乎在为国事不平而鸣。
颔联“晓泪花争落,春愁草怒生”写清晨的泪珠纷纷落下,春日里荒草怒生,暗喻国家危亡,百姓疾苦。
颈联“时君劳北顾,上相辱东行”,诗人感叹朝廷大臣们为国家操心,却因宦官的谗言而被贬谪到遥远的东方。
尾联“剩有村儒在,相逢话太平”,虽然还有像陶渊明这样的乡村读书人还存在,但在他们面前只能谈些太平盛世的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