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穿三载寸函书,那有家乡旧雁鱼。
童子膝前来问字,寒暄写就意踌躇。
【注释】
眼穿:盼望已久却迟迟不见。三载:三年。那:哪。童子:年幼的男仆或仆人。膝前:指小儿在大人的膝下。寒暄:寒暄是问候。写就:即写成,写下。意踌躇:内心犹豫不决、不自信。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平易晓畅,意境深远。
“眼穿三载寸函书”,意思是说作者眼巴巴地等了三年,连一封书信都没有。“眼穿”二字,生动刻画了作者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这一句也点明了作者的苦闷之由,那就是长期得不到重用。而“三载”则进一步突出了这一时间之长,暗示作者等待之久,也表现了作者的耐心之坚。
“那有家乡旧雁鱼”,意思是说:哪里会有故乡的鸿雁、鲤鱼呢?这句中“那有”与“旧雁鱼”之间形成了一个反问句式,既表明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表现出了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童子膝前来问字,寒暄写就意踌躇”,意思是说:那个年轻的仆人来到跟前询问读书人的情况,并把寒暄的问候写下来,但作者的内心却充满了犹豫和不安。这句中的“膝前”是指小童,“寒暄写就”指的是小童把主人的寒暄问候写了下来,而“意踌躇”则是指作者的内心充满了犹豫和不安,不知该如何应对小主人的询问。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活场景图,通过对比古代与现实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