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卧一无虑,柴门多夕晖。
不知山径远,翻讶故人稀。
凉月下疏竹,清风怀采薇。
隔林烟火动,处处荷锄归。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四联对偶工整,韵律和谐。首联“高卧一无虑,柴门多夕晖”,写居山时的悠然惬意;颔联“不知山径远,翻讶故人稀”,写因山中宁静而忘形于山径之遥远,又因久别重逢而感到故人的稀少;颈联“凉月下疏竹,清风怀采薇”,写在清幽雅净的竹林中赏月吟咏,怀想着采薇的古贤隐士;尾联“隔林烟火动,处处荷锄归”,描写山居生活,描绘了一幅晚归的田园风光画卷。
【答案】
①高卧一无虑(安闲自在)。②柴门多夕晖。③不知山径远 翻讶故人稀。④凉月下疏竹 清风怀采薇。⑤隔林烟火动 处处荷锄归。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高卧”二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物外。“一无虑”写出了诗人的悠闲自在。“柴门”二句,写诗人傍晚回家时的景象。柴门之外夕阳已落,炊烟袅袅升起。诗人在暮色苍茫中归来,不禁感叹:“不知道山中的小径这么遥远,回来时竟会惊讶到故旧之人如此稀少。”这两句写诗人在深山中悠然自得,与世隔绝,因而才会有这样的感慨。
中间四句,写诗人夜半时分的所感所思。“凉月”二句,是诗人夜中所见。“凉月”照见了疏疏落落的竹子,诗人由此想到了古代的贤士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清风”二句,则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感受。“怀采薇”即思念着古代的贤者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他们曾以采薇为生而不肯屈从周武王的征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诗人在这里借伯夷、叔齐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坚守节操的思想感情。
最后四句,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隔林”二句,是作者在夜幕降临后看到的情景。“烟火”指农家的茅屋,“荷锄”指农人。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看到远处有家灯火通明,原来是有人回来了。诗人不禁感慨地说:“到处都是农人在劳作,我独自归来。”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在山中过着田园生活,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隐居不仕的忧虑之情。《渔父词》中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今日江头见,回风浪子来”的句子,可与此诗相媲美。
此诗语言平淡,意境优美,含蓄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