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馀霜未下山,打包行脚不联班。
蒲团坐诵巴罗蜜,便把心头草尽删。
【注释】
五十馀霜:五十多岁了。乙丑: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打包行脚不联班:指隐遁山林,不仕于官。联班,指做官、任职。蒲团:佛教徒坐禅的垫物,用蒲草做成圆球状。巴罗蜜:梵语音译名,即菩提子(Psidium guajava),一种热带果树,种子可入药。心头草:比喻杂念。
【赏析】
此诗是诗人隐居山中时的自况之作。诗人借“忍草庵”之题壁,以自嘲之笔,抒发自己退隐山林,不仕于宦之志趣,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起句“五十馀霜未下山”,写诗人虽已年逾半百,但尚未离开官场。这里用了一个“下”字,说明诗人虽然在官场里待了几十年,但始终未能升迁,所以没有“下山”。一个“未”字,表明诗人对于官场生活还抱有幻想。
“打包行脚不联班”,意思是说隐逸山林,远离红尘,不仕于官,与世无争,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蒲团坐诵巴罗蜜,便把心头草尽删。”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的情景。在这里,“蒲团坐诵”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静心修炼、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而“巴罗蜜”则是佛家所倡导的一种修行方法,象征着佛教的清净、和平与智慧。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佛教禅宗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境界。
整首诗语言朴实、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五十馀霜”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历程;“巴罗蜜”则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和平。这些意象都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