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传花马,将军发贺兰。
天心诛叛亟,国法受降宽。
衙帐青唐入,沙场白骨寒。
乱臣谁贳死,史笔后人看。
【注释】:
①烽火传花马:用烽火传递战报。花马,指代战马。
②将军发贺兰:指大将军李光弼率军出塞抗击吐蕃。
③天心诛叛亟:上天之心急切地要诛杀叛贼。
④国法受降宽:国家的法规对降敌的人宽大处理。
⑤衙帐青唐入:朝廷军队进入长安,唐朝皇宫的旗帜在青唐(地名)升起。
⑥沙场白骨寒:战场尸骨暴露,令人寒心。
⑦乱臣谁贳死:乱世之臣谁会宽恕他的死罪?
⑧史笔后人看:历史会记载后人的评判。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76年(大历十一年),当时诗人任刑部侍郎。诗人在长安期间,看到国家内忧外患,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根本好转,就写了这首诗。全诗写尽了战乱带来的灾难以及平定安史叛乱后的安定局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人民安宁的渴望和赞美之情。
首联“烽火传花马,将军发贺兰”,意思是战争时期,烽火连天,战马嘶鸣,将军们正在发兵去讨伐叛贼。
颔联“天心诛叛亟,国法受降宽”的意思是,上天之心急切地要诛除叛逆,而国家的法律对于投降的敌人却宽大有加。
颈联“衙帐青唐入,沙场白骨寒”的意思是,朝廷军队已经进入了长安,而战场上的尸骨暴露,令人感到寒冷。
尾联“乱臣谁贳死,史笔后人看”,意思是乱世之中,谁能宽恕那些叛臣的死罪?历史会记载后人的评判。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及其平定的过程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