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则义重博施,论恩则感深知己;
在朝则怆怀柱石,在家则恸见杯棬。

【注释】

挽:吊唁死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季直,号香铁,湖南长沙人。道光年间进士,历任多省督抚。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兼署国务总理。

论情:以情分厚薄来评定情义。义重博施:以恩德深厚来报答施予的恩惠。感深知己:对知心朋友的感激之情深厚。在朝则怆怀柱石,在家则恸见杯棬:指为国家出力而身受其累,家事也因操劳而不得安顿。

【赏析】

此诗为挽张之洞之联。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爱国者、思想家和实业家,曾担任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兵部尚书等职,还曾担任过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他一生勤于政事,关心民生,致力于国家建设,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首句“论情则义重博施,论恩则感深知己”,是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以博大的恩义对待天下人,他的恩义深厚,因此人们对他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义重”。同时,张之洞也以深挚的感情回报着国家的恩义,这就是所谓的“感深”。在这里,“博施”和“知己”分别代表了张之洞的恩义和感情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张之洞的伟大人格。

第二句“在朝则怆怀柱石,在家则恸见杯棬”,则是对张之洞在朝为官时的情感状态的描述。当张之洞身处朝廷之中,为国家操劳时,他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怆之情,如同面对国家的重要支柱一样;而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家人的辛苦和劳累时,他又会悲痛欲绝,因为家庭也需要他的关心和照顾。在这里,“怆怀”和“恸见”分别代表了张之洞在朝为国家操劳时的情感状态和回家看到家人的辛苦时的情感状态,二者都表现了张之洞深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张之洞的评价和对其在朝为官及家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张之洞博大仁爱、深挚感情的伟大人格和他为国家和家庭付出的巨大努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