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寻瀑布来,恰到云归处。
层峦耸万叠,悬霤空中注。
白昼泻银潢,中天昭太素。
逝者无终穷,千秋等朝暮。
古寺枕寒渊,苍崖喷长雾。
蛟龙卜灵窟,形神洽幽趣。
洗心视听外,无言发清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正误。此题要求考生鉴赏此诗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解答时,首先指出艺术形象的塑造,然后分析艺术手法,最后指出其效果。
“开先寺观瀑布”,首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即开先寺观瀑布。开先寺是庐山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开先寺也就成了庐山的象征。“瀑布”二字点明了观瀑的位置——开先寺。“客寻瀑布来”,交代了观瀑的目的,即来庐山观赏瀑布。“恰到云归处”,描绘了观瀑时的景象:瀑布从天而降,水雾缭绕,仿佛云雾归处。这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人用“云归处”一词,将瀑布与天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面。“层峦耸万叠,悬霤空中注”,这两句描写了山峦之高峻,瀑布之壮观。“层峦耸万叠”,写山之高;“悬霤空中注”,写水之急,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
“白昼泻银潢,中天昭太素”,这里既写出了瀑布的气势恢宏,又写出了瀑布的神奇。“白昼泻银潢”,“泻”字极言瀑布之长,水流如练,洁白晶莹,泻于天际,犹如银河倒悬,令人叹为观止。“中天昭太素”,写瀑布直冲云霄,高入天际,使天空也为之明亮起来。这里的“中天”指的是高空,也就是上苍。“昭太素”中的“太素”指天地未分之时,也就是混沌初开之际。诗人以“中天昭太素”一句,不仅写出了瀑布的高度,也写出了瀑布对自然景观的改造作用,更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
“逝者无终穷,千秋等朝暮”,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瀑布的景象。“逝者无终穷”,意为逝者无穷尽,永远不停歇。“千秋等朝暮”,意思是说,即使历经千秋万代,也如同朝夕之间一样短暂。“逝者无终穷”一句,既是对瀑布景色的描绘,又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这两句话一前一后,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富有哲理意味。
“古寺枕寒渊,苍崖喷长雾”,这两句描写了古寺的幽静之美。“古寺枕寒渊”,意思是古寺坐落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之上,显得十分神秘。“苍崖喷长雾”,意思是苍劲的山崖上腾起了阵阵白烟,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蛟龙卜灵窟,形神洽幽趣”,这两句描绘了寺庙的神奇之处。“蛟龙卜灵窟”,意思是传说中蛟龙曾在此居住,所以寺庙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形神洽幽趣”,意思是说寺庙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洗心视听外,无言发清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领悟。“洗心视听外”,意思是说心灵在观看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得到了净化。“无言发清悟”,意思是说无需言语便可以领悟到自然的奥义。
【赏析】
《开先寺观瀑》是一首七绝。开先寺位于庐山西北的香炉峰南侧,为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所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句子,其中“龙光”指的就是开先寺。《开先寺观瀑》就是王勃游览开先寺时所作。全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和开先寺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开先寺观瀑布”,直接交待了观瀑地点是开先寺。第二句“客寻瀑布来”,交代了观瀑目的。第三句“层峦耸万叠”,描写了山势之高峻和瀑布之壮观。第四句“悬霤空中注”,写水势之湍急。这四句描写了瀑布从高处跌落的情景。
第五至第八句“白昼泻银潢,中天昭太素”,“逝者无终穷”,两句写瀑布之高;“千秋等朝暮”,一句写瀑布之久。第九至第十二句“古寺枕寒渊”,描写的是山间古寺的幽静;最后两句“蛟龙卜灵窟,形神洽幽趣”,写的是寺庙的神奇。这几句描写的是观瀑时所见的景象。
诗的最后两联“洗心视听外,无言发清悟”,则是诗人在观赏瀑布时内心所感。诗人认为,只有远离尘世烦扰才能洗净心灵,从而获得真正的感悟。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以及开先寺幽静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