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负剑屡登堂,二老谈经听座旁。
岁谶龙蛇同洒泪,墓园松柏几经霜。
蛛尘依旧元亭寂,丝竹无闻鲁国荒。
不见小同传郑学,清明时节总凄凉。
【诗句】
儿时负剑屡登堂,二老谈经听座旁。
岁谶龙蛇同洒泪,墓园松柏几经霜。
蛛尘依旧元亭寂,丝竹无闻鲁国荒。
不见小同传郑学,清明时节总凄凉。
【译文】
小时候背着剑屡次登上厅堂,两位老人讲述经书让我侧耳倾听。
岁月的预言中龙蛇同泣,墓地的松柏几经霜雪。
曾经的庭院蜘蛛网尘埃落尽,如今只有空荡的亭子寂静无声。
音乐没有了,只剩下鲁国之地荒芜一片。
看不到小同传郑学的身影,清明时节总是感到悲伤和凄凉。
【注释】
- 光绪丙午:光绪皇帝在位的年份,即1875年至1908年。
- 三月至金陵过汪梅村先生金沙井故宅:从三月开始前往金陵(今南京)拜访汪梅村先生的故宅,金沙井是汪梅村先生曾居住的地方。
- 询知墓在牛首山欲谒未果惘然有赋:询问得知墓地位于牛首山,但未能亲自拜访,心中感到惆怅而作诗。
- 儿时:年轻时,指年少时期。
- 二老:指两位老者。
- 岁谶:岁月中的预言或征兆。
- 龙蛇:这里指风云变幻的形势或局势。
- 洒泪:流泪。
- 松柏:松树和柏树,常作为长寿不老的象征。
- 元亭:古代建筑名称,此处可能指汪梅村先生的故居或祠堂等。
- 丝竹:古代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
- 鲁国之地:古地名,位于今天山东省境内。
- 郑学:郑氏之学,指郑氏学派。
- 小同:指诗人自己。
- 清明时节:春季的节日,也指清明节。
- 凄凉:悲伤、寂寞之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光绪丙午年春天,前往金陵拜访汪梅村先生故宅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回忆儿时的往事、两位老者的教诲以及岁月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哀愁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