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阳气动,轻雷殷方鼓。
晴川泛朝光,草树沐新雨。
农人负耒出,操作及童竖。
有生宁不劳,俯仰各有取。
曰余本拙懒,逝将事农圃。
所急在治生,岂伊慕高古。
贫贱惜筋力,忧伤亦何补。

【注释】

杂感其一:杂感诗之一首。

阳动:阳光普照,阳气升腾。

殷方:在南方。

鼓:击鼓报时。

晴川:晴天的河川。泛朝光:沐浴着早晨的阳光。

草树:指农田中的草木。沐:沐浴。

童竖:童仆。

有生:人生。宁不:岂能不。

俯仰:低头和仰头,这里指做事的态度。各有取:各有所为。

曰余:我。拙懒:笨拙懒惰。

逝将事农圃:将要从事农耕。

所急:所要急于做的事情。治生:治理生活。岂:哪。慕高古,羡慕古人。

贫贱:贫穷低贱。惜:珍惜。筋力:精力和体力。忧伤:悲伤。

亦何补:又有什么补益呢?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春日里所作,抒发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第一联“春至阳气动,轻雷殷方鼓”写春天的到来,阳光普照着大地,微风吹拂,发出阵阵轻雷声。这里的“轻雷殷方鼓”,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第二联“晴川泛朝光,草树沐新雨”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景色。晴天的河流映照着清晨的阳光,草树沐浴着新生的雨水,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第三联“农人负耒出,操作及童竖”写农民们带着锄头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劳作。而那些童仆也跟随在他们身后,一同忙碌起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农民与童仆之间的勤劳与勤奋,以及他们共同为生活奋斗的决心。

第四联“有生宁不劳,俯仰各有取”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责任,因此不能懒惰懈怠。无论是农民还是童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生活,各自为生活付出努力。这就是他们的“取”,也是他们的“取之不尽”的生活之道。

第五、六两联“曰余本拙懒,逝将事农圃。所急在治生,岂伊慕高古”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决心。作者认为自己原本就笨拙懒惰,但如今却要从事农耕,这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要治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追求古代的高尚品德。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最后一句“贫贱惜筋力,忧伤亦何补”则是对全诗情感的收束。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贫贱生活的珍惜和对忧伤情绪的无奈。他认为,即使是身处贫贱之中,也应该珍惜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即使面临悲伤和困难,也不要过于自责或抱怨。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这首诗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