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
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
踏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
君王多倚托,先与赋彤弓。

【注释】

尚录文侯命:还记载着文侯的命令。

深虞雒(luò)邑(yì):深深忧虑洛阳。

千秋:一千年。指东汉末年董卓作乱,焚烧洛阳城。

悬国耻:悬挂在国家的耻辱柱上。

一旦:一天。

表军功:显示军功。

踏鞠:踢球。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

乘轩:乘坐华贵的车。

比:比拟,这里用比喻。

君王:指汉献帝刘协。

多倚托:多次依靠。

先与赋彤弓:首先赐给他彤弓。彤弓,大红色的弓。

【赏析】

这首诗写于建安五年(200),当时曹操已经平定了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天下尚未统一,所以诗人借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来抒发自己渴望统一、结束战乱的心愿。

首联“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意思是说,我还记得曾为文侯起草过命令,深深地担心洛阳的东边会发生战乱。文侯,即司马懿,是曹魏的奠基人,也是曹丕称帝后的第一个丞相。他辅佐司马家族,先后执掌朝政近四十年,使曹魏政权得以巩固,因此,曹丕称帝后,追赠他为太傅、晋公,并让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承他的官职。司马师、司马昭死后,司马懿的子孙都被封为王爵,其中以司马懿一系最为显赫,司马炎建立晋朝时,司马懿一族又被封为晋公。因此,“尚录文侯命”就是说,我还记着当年司马懿所起草的那些命令呢!这一句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司马氏专权跋扈的不满。然而“深虞雒邑东”,洛阳东边发生战争,诗人也感到十分忧虑。因为当时天下尚未统一,各地诸侯之间纷争不断,而洛阳地处中原,是各地方势力争夺的中心,如果洛阳发生战争,就会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灾难。

颔联“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意思是说,千百年来的国耻还没有消除,却突然要显示军功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国患的深切关注,又表现了他对于能够为国家立下军功的将士的赞赏之情。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性格。一方面,诗人认为国家遭受长期的战乱之苦,应该把过去的耻辱忘掉;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国家的统一还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诗歌的结句中,诗人才特别指出:“一朝”就要“表军功”,这是诗人政治主张的一个突出表现。

颈联“踏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意思是说,在足球场上追逐那些名将,在华车上与那些高贵的人并列。这一联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在汉末动乱时期,许多英雄豪杰为了报效国家,纷纷投军入伍,成为抗击敌人、捍卫家园的英勇将士。而在当时社会中,这些将士们的地位并不很高,甚至有些人还被当作罪犯来处置。因此,诗人在诗歌中对他们表示了高度的敬意,并把他们同高贵的人并列在一起,以示褒扬。这一联不仅表现出诗人的仁爱之心,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尾联“君王多倚托,先与赋彤弓”,意思是说,皇帝陛下经常依赖我,首先给了我大红色的弓。这一句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君王”,既表明了自己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又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彤弓”这个典故,既表明了自己所受赏赐的丰厚程度,也暗示了他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损失,因此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敏锐感受,又表现出了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