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厌心长捧,谁知病不苏。
无儿年顿尽,恨母日来呼。
黛碗谁书刺,银床想挈壶。
曼陀花一朵,看向日边枯。

【注释】

曼殊:即王曼殊,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曾留学日本、欧洲。病其二:其一为“但厌心长抱”。

但:只;只有。

厌:烦厌。

心长:心中常怀。

捧:持、握。

谁知:岂知,意想不到。

不苏:不愈。

无儿年顿尽:没有儿女,年华已老。

顿:顿然,一下子。

恨母日来呼:怨恨母亲一天天呼唤着。

黛碗谁书刺:用黛色的笔在碗上书写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了。

银床想挈壶:想象自己坐在银床上,提着酒壶。

曼陀花一朵:白色的曼陀花一朵。曼陀罗是一种香花,其种子有剧毒,传说人服食则死,故又称“死人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1920年春所作,作于上海。当时他正患眼疾,视力渐衰,心情也极不好。

此诗前四句写自己对病痛和时日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但厌心长捧”,意为只因为心里常常惦记着这病痛,所以才一直把药水捧在手上。“谁知病不苏”,意为哪里想到这病却一直没有好转。“无儿年顿尽”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与无奈,年华老去,没有儿女,孤独无依。“恨母日来呼”,意为抱怨母亲天天来叫他吃药。这里的“呼”字,不仅写出了母亲的关切,还表现出了作者的怨气。

后四句则是写自己的遐想,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黛碗谁书刺”,意指黛绿色的碗上的字迹已经被时间抹去,无法辨认。“银床想挈壶”,这里以银色的床和提酒壶的想象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曼陀花一朵”一句更是将美好的想象推向了极致,白色曼陀花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同时也寓意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通过对曼陀花的描绘,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