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溪石室好,此地得精庐。
编户知僧律,长廊贮佛书。
暂聆幽赞会,常住净明居。
谁道秋江上,瞻云过太虚。
蛤大师之宁州 其二
修溪石室好,此地得精庐。
编户知僧律,长廊贮佛书。
暂聆幽赞会,常住净明居。
谁道秋江上,瞻云过太虚。
注释:
- 蛤大师之宁州 其二:这是第二首诗的标题。蛤大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号,这里指的就是作者。“宁州”可能是作者当时所在的地名或所在地区的别称。这首诗描绘了宁州(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宁静美丽的景色。
- 修溪石室好,此地得精庐:修溪石室是个好地方,在这里能够建造一个精致的住所。这里的“精庐”指的是精致雅致的住所。
- 编户知僧律,长廊贮佛书:居住在这个社区的人都知道佛教的戒律,长廊里面存放着许多佛经的书籍。这里的“编户”是指居住在某个地方的居民;“知僧律”是指懂得佛教的戒律;“长廊贮佛书”则形容寺庙的长廊里摆放着许多佛经书籍供人阅读。
- 暂聆幽赞会,常住净明居:暂时聆听那些幽深的佛经赞颂,常常居住在这个清净明亮的寺院中。这里的“暂聆”表示偶尔聆听的意思;“幽赞会”指的是在寺院中聆听一些幽深的佛经赞颂;“常住”则表示经常居住在这里。
- 谁道秋江上,瞻云过太虚:谁能说清这秋天的江面上有什么呢?抬头望着云彩飘过天空,仿佛穿越了虚空一样。这里的“秋江”是指秋天的江河;“太虚”是佛教用语,指的是虚无缥缈的境界;“谁道”则是反问句式,表示质疑;“瞻云过太虚”则是形容抬头看云的时候,仿佛穿越了虚无缥缈的空间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宁州一个宁静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寺院生活的向往。诗中的“修溪石室好,此地得精庐”描绘了宁州这个地方风景优美、环境宁静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编户知僧律,长廊贮佛书”则展现了宁州这个地方的人们遵守佛教戒律、热爱佛教文化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虔诚敬仰的气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宁州这个地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洗涤和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