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观寒生午漏稀,掖门东出乍添衣。
宫墙柳色俱凋尽,那得杨花扑地飞。

下直东华门遇雪 其一

蓬观寒生午漏稀,掖门东出乍添衣。宫墙柳色俱凋尽,那得杨花扑地飞。

注释与赏析:

  1. 词语解析
  • 蓬观寒生(蓬:草屋): 描述一种简陋的居住环境在寒风中显得更加破旧。
  • 午漏稀(中午的漏壶水声稀疏): 指日落时分,时间已经接近傍晚。
  • 掖门东出(掖: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 表示从东华门走出。
  • 乍添衣(突然增加衣物以御寒冷): 形容天气突然变冷。
  • 宫墙柳色:指的是宫廷内的柳树颜色。
  • 杨花扑地飞(杨花:柳絮): 描绘了雪花纷飞的景象。
  1. 诗句翻译
  • “蓬观寒生”:草舍被寒风吹得更显破败。
  • “午漏稀”:中午的时钟声响起,意味着时间已晚。
  • “掖门东出”:从东边的门走出,可能意味着外出办事或归家。
  • “宫墙柳色”:描述了宫殿周围的柳树枝叶凋零。
  • “那得杨花扑地飞”:那些轻盈的柳絮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明代,具体时间为冬季日落前后。诗人在冬日的黄昏时分从东华门走出,目睹了外面飘洒的雪和宫廷内衰败的柳树。这种景象触动了他内心的某种情感,遂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季节变换和自然美景的感慨。
  1. 艺术手法
  • 对比:通过将宫廷外的寒冷与宫中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 象征:雪花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新季节的开始,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意象运用:“杨花”不仅代表了雪花,也象征着生命的轻盈和无常。
  1. 文化意义
  • 此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敏感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一次思考。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季节变化,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美的深刻理解。
  1. 情感表达
  •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一种从繁忙到宁静,从繁华到萧瑟的转变。诗人的情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从最初的惊讶和不适应,到随后的沉思和感慨,直至最后的平静接受。这种情感的流动,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和丰富。
  1. 历史影响
  • 尽管此诗出自明代,其影响力不限于此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模仿过这种表达方式,用以抒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此诗的简洁和深刻,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为后世所传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