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先生负文望,气摄江湖有馀量。
好学长疏左氏书,高才不让河间相。
当年厌处金马门,泰山太守由来尊。
拂衣归向春申浦,种树营成裴令园。
我游海上漫投刺,把臂雄谈快人事。
户外千回过客车,怀中十载相思字。
方春初发桃李枝,踏青挑菜时相携。
筵前张子碧山榼,帘卷夏侯红妓衣。
邺宫高宴具四美,杂坐中间有史妠。
长调笙笛共筝篪,不问清明兼上巳。
听残鶗鴂日渐长,葛𢂽未试蒲葵香。
西陵草暗欲归去,频把玉杯看夕阳。
平船将趁暮潮上,为唱离歌转惆怅。
绮席重开惜过情,布帆此去应无恙。
谢公东墅一望遥,何年相忆还相招。
当前欲别思何似,不见垂杨几万条。
留别张中宪锡怿有感
曲江先生负文望,气摄江湖有馀量。
翻译:曲江先生享有崇高的声望,其气度足以笼罩整个江湖。
注释:曲江先生指的是唐代文人王勃,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著称。“负文望”意味着受到普遍的赞誉和支持,“气摄江湖有馀量”形容他的影响力之大,如同能控制整个水系一样。这反映了他在文学界乃至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好学长疏左氏书,高才不让河间相。
翻译:爱好学问的人广泛地阅读《左传》,他的才华不亚于汉代的宰相萧何。
注释:左氏是指《左传》,这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左传》是了解中国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毛奇龄通过广泛阅读此书,展示了他对古代历史的深厚理解和广泛涉猎。“好学”表明他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而“高才”则直接指出他的卓越才干,与汉代宰相萧何相提并论,萧何以杰出的治国才能闻名,毛奇龄以此比喻自己的才能。
当年厌处金马门,泰山太守由来尊。
翻译:他曾在金马门任职,那里的官员历来备受尊重。
注释:金马门是古代皇帝藏书的地方,象征着文化和权力的中心。毛奇龄曾在此地任职,说明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政治素养。“泰山太守”是对地方行政长官的敬称,毛奇龄曾任此职,显示了他在当地的政治地位。
拂衣归向春申浦,种树营成裴令园。
翻译: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春天申浦,亲手种植了裴令园。
注释:春天申浦是毛奇龄的故乡,这里曾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裴令园则是他退休后的生活之地,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拂衣”意指辞官,“种树营成”描绘了他回归田园生活的场景。
我游海上漫投刺,把臂雄谈快人事。
翻译:我在海上随意投刺拜访,畅所欲言,与人交流时充满自信和热情。
注释:毛奇龄在海上旅行时随意投刺拜访朋友,展现了他的随性和真诚。“把臂雄谈”表示他在与人交谈时态度豪迈,言辞激昂,能够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户外千回过客车,怀中十载相思字。
翻译:每次经过公交车站时,他都忍不住回头看看车上的人,心中充满了对某人的思念。
注释:毛奇龄多次路过一辆公交车,每次都会不自觉地回头望,这表明他对车上的人有着深刻的情感记忆。“十载相思字”表达了他长时间的思念之情,“相思字”暗示了这份思念之深,难以忘怀。
方春初发桃李枝,踏青挑菜时相携。
翻译:春天到来的时候,桃花盛开,我和你一同采摘蔬菜,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注释: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桃花代表着爱情的美好,毛奇龄和友人在这美丽的景象中共度时光,增添了许多温馨的记忆。“踏青挑菜”描绘了他们轻松愉快的户外活动,增强了友情和亲近感。
筵前张子碧山榼,帘卷夏侯红妓衣。
翻译:宴会上,张子手持碧色的酒器,夏侯家的女伎穿着鲜艳的衣饰。
注释:筵前的描述营造了一种节日或庆典的氛围,碧色的酒器和夏侯家的女伎都增加了宴会的色彩和情趣。夏侯姓在这里指的是夏侯婴,他是汉朝的一位将军,也是刘邦的亲信。毛奇龄提到的夏侯女伎可能是他的侍妾,这样的描写增添了故事的情感深度。
邺宫高宴具四美,杂坐中间有史妠。
翻译:邺宫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菜肴丰富且美味,中间座位上有位名叫史妠的女子。
注释:邺宫是一座宫殿名,毛奇龄在此地举行宴会并提到了其中的美女史妠,可能是一种夸张或比喻的说法。这样的场景描绘不仅展示了宴会的豪华,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奢靡。
长调笙笛共筝篪,不问清明兼上巳。
翻译:长调歌曲与笛声、筝声和篪声交织在一起,无论是清明还是上巳节都不重要。
注释:长调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结合多种乐器的声音创作而成。这里的描述可能指的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即多乐器合奏,强调了音乐的和谐与统一。同时,提及清明节和上巳节(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春季节日)表明这种音乐活动是在特定的节日中进行的,增添了活动的庄重与意义。
听残鶗鴂日渐长,葛𢂽未试蒲葵香。
翻译:听着鶗鴂鸟的叫声逐渐消逝,日头渐渐升高;还未尝试过葛叶和蒲葵的香味。
注释:鶗鴂是一种鸟类,其叫声在农历四月消失,预示着夏天的到来。这句诗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觉,以及人们对夏日的喜爱和期待。葛叶和蒲葵都是夏季植物,它们的香气可以驱虫防暑,毛奇龄用这样的细节来增强季节感和自然美的描绘。
西陵草暗欲归去,频把玉杯看夕阳。
翻译:西陵的草色已经变得暗淡,我准备离开;频繁地端详着手中的酒杯,凝视着夕阳。
注释:西陵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代称,它代表了离别之地或即将离去的地方。毛奇龄描述了自己在这个地方的停留与告别,草色的暗淡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内心的忧伤。而频频把玩玉杯,凝视夕阳则传达出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舍。
平船将趁暮潮上,为唱离歌转惆怅。
翻译:乘着平缓的小船在暮色中前行,我要唱一首离别的歌,心中不禁感到惆怅不已。
注释:这里的“平船”可能是指小船,而“暮潮”则暗示着傍晚时分的潮汐变化。毛奇龄选择在这个时刻登舟离去,并准备唱起离别的歌,表现出他对即将到来的分离感到的伤感和不舍。“为唱离歌”进一步凸显了离别的主题,而“转惆怅”则传达出他内心复杂的情感。
绮席重开惜过情,布帆此去应无恙。
翻译:重新开启那华丽的宴会,心中难免有些留恋不舍;虽然要离开,但我相信一切都会安好。
注释:这里提到“绮席”是指华贵的宴会场合,毛奇龄在此重开了宴会,尽管心中有不舍之情,但他仍然相信一切都会顺利平安。这反映了他对即将离开的朋友或事物的深情厚谊。
谢公东墅一望遥,何年相忆还相招?
翻译:谢公的东墅远眺而来,仿佛触手可及;不知何时我们能再次相聚、互相召唤呢?
注释:东墅通常指的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谢灵运曾于此建别墅居住。毛奇龄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何年相忆还相招?”则是一种期待未来相见的愿望,透露出对友谊和重逢的渴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所见所感,从离别时的不舍到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构成了一幅情感丰富、层次分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