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谁逢迎,遇人若俯仰。
心目无端倪,默然与之往。
幽泉互相答,飞鸟入空想。
杰阁生其间,𣠄轩争一爽。
嘉树为我圆,坐久惜馀赏。
暝霭忽而合,明月出孤掌。
弹琴坐其中,万籁避清响。
良夜此会难,佳处莫能奖。
揖山楼
名山谁逢迎,遇人若俯仰。 心目无端倪,默然与之往。
幽泉互相答,飞鸟入空想。 杰阁生其间,𣠄轩争一爽。
嘉树为我圆,坐久惜馀赏。 暝霭忽而合,明月出孤掌。
弹琴坐其中,万籁避清响。 良夜此会难,佳处莫能奖。
【注释】
- 揖(yī):拱手作揖,表示敬意。
- 逢迎:遇到,碰到。
- 俯仰:低头弯腰,形容对人的恭敬。
- 端倪:事物的头绪和迹象;这里指山水的轮廓。
- 𣠄(wěi):古建筑的一种,即高耸的楼塔或台榭等,也泛指高大的建筑。
- 嘉树:美好的树木。
- 暝霭(míng’ǎi):傍晚时云气昏暗。
- 清响:指琴声清脆悦耳。
- 良夜:美好的夜晚。
- 嘉处:美好的地方。
【赏析】
《揖山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揖山楼”为中心,描绘了一幅高山流水、明月清风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首联“名山谁逢迎,遇人若俯仰”。诗人以“揖山楼”为题,借以表达自己对名山大川的敬仰之情。在诗人看来,名山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关键在于它能够使人产生敬畏之心。因此,他以“谁逢迎”来表达自己对名山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用“遇人若俯仰”来形容人在名山大川中的心境变化。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名山的敬仰之情,又展现了诗人面对名山时的谦逊态度。
颔联“心目无端倪,默然与之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心态。在他看来,名山大川之美并非一眼就能看得清楚,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品味的。因此,他选择默默前行,让自己的心灵与名山大川融为一体,共同体验那份美。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名山大川的敬仰之情,又展现了诗人追求美的心路历程。
颈联“幽泉互相答,飞鸟入空想”。诗人继续描绘自己的心境。他发现,在名山大川中,幽深的泉水和飞舞的鸟儿都仿佛是在与他对话或交流。这种感觉使他感到愉悦和宁静。这一联进一步丰富了诗人对于名山大川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末联“弹琴坐其中,万籁避清响。”诗人以弹琴作结,表达了自己在名山大川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坐在琴声中,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世界,只有清风徐来,万物静好。这既展示了诗人对于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又表现了他的超脱与宁静。
整首诗以“揖山楼”为线索,巧妙地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山水之美的世界。诗人通过描绘名山大川的自然风光、感受名山大川的魅力以及寻找心灵的寄托等方面,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