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硕,原名卜舜年,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613,卒于公元1644
卜舜年是明末清初的诗人。
卜舜年(1613-1644),字孟硕,别号日桂,出生于江苏吴江府盛泽镇。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其诗作多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个人的精神世界。
卜舜年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他的诗作,读者可以窥见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面貌及其精神追求。
孟硕,原名卜舜年,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613,卒于公元1644
卜舜年是明末清初的诗人。
卜舜年(1613-1644),字孟硕,别号日桂,出生于江苏吴江府盛泽镇。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其诗作多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个人的精神世界。
卜舜年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他的诗作,读者可以窥见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面貌及其精神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世皆画竹槁竹身,刀剑纷披难割人”,大意是世上的人都在画竹子,但都画不出竹的生机,因为他们不懂得竹子的精神实质;②“我能白地抽灵气,导窾批却走鬼神”大意是我能从空白处抽取灵气,用笔一挥就能把鬼神赶走;③“与可一派近乡愿,子瞻洒洁邻狂狷”大意是用可的笔墨清新淡雅,苏轼则清丽洒脱;④“我笔如椽影空庭,须臾印罄鹅溪绢”,大意是我笔如椽大
【注释】 来游:游览。不倚:不要依靠。筇(qióng):竹杖。踏踏:行走声。天平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是南京的名胜之一。峰矗万云立:山峰高耸入云。壑虚众风赴:山谷深广,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攀萝陟其巅:攀上树木到达山顶。螺翠:指松柏等树的翠绿颜色。范蠡(lǐ):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大夫,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辞官隐于太湖之滨,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后经商致富,又弃商而隐居于齐。后人称范蠡为“忠臣”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名《赠侄倩汤将军》。 诗句: 1. 昨夜五星攒北斗,朝来印系将军肘。 2. 我家娇客气如虹,勇略不数汤国公。 3. 外家兵书从幼习,久矣江东无老熊。 4. 三吴不比九大镇,人民宴乐皆高枕。 5. 左薄大海右太湖,内寇外倭相应呼。 6. 时虞寇窟狡于兔,更虑倭帆开似凫。 7. 至尊拊髀懋简尔,爱尔裘带闲且都。 8. 白面依然儒者象,赤心自与常人殊。 9. 草檄击贼无不可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冬夜垂虹桥 - 解析: 此句描述了冬日夜晚的景色和氛围,通过“垂虹桥”这个意象,传达出宁静、幽深的感觉。 - 译文: 冬夜下,一座桥横跨着河流,显得格外静谧。 2. 卸马垂虹桥畔 - 解析: “卸马”暗示了某种结束或休息的状态,“垂虹桥畔”则增添了一种旅途中的休憩之意,描绘了一种在旅途中的短暂停留。 - 译文: 我停下马来,在垂虹桥边休息。 3. 深宵感慨增 -
【解析】 此诗的注释应结合全句的意思来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如“旦旭兮曈曚”,旦即清晨,旭指初升的太阳。曈曚指日出时天空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天色渐渐明亮起来。“神鸦起兮云中”中的“神鸦”是指祭祀用的乌鸦,这里用它的叫声表示神降临人间。“沐予发于兰汤兮,振予衣于蕙风”中的“兰汤”是一种用来洗浴的汤,这里用来比喻祭祀的仪式;“蕙风”是香草的一种,这里用它来比喻祭祀时的香气。“洁斋俟兮土公
【注释】 丹阳:今属江苏省。道中:路旁。 侠骨寒:形容人有豪迈的气概。 鞭冷马蹄暮:马鞭虽冷但因是傍晚所以感觉不到寒冷。 杨柳:指柳树,这里借指春天。负西风:指被秋风所吹。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在丹阳道中的所见所感。 首句“裘单”写旅途艰辛,天气又冷;“侠骨寒”写人的豪情,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不阿。“鞭冷马蹄暮”,以冷鞭对冷马,以黄昏对白昼,更显出路途之长和时间的紧迫。第二句写沿途景色
【注释】 水满失滩沙:水位涨高,使河滩上的沙子露出水面。 林开曳彩霞:树林中阳光透过,像在拖曳着五彩的彩霞。 晴来旋晒药:雨后晴天,便把药材晒干。 雨过急收茶:雨水过后便急忙采摘茶叶。 莺坐一身柳:黄莺落在树枝上。 蜂归两股花:蜜蜂飞回盛开的花朵中。 人言无事得:人说闲下来可以做些事情。 多事最山家:做这些事最忙是山里的人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情趣的小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居春景图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及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最后结合注释、写作背景等分析诗人的情感。 “西风奋枯林”,西风劲吹着凋敝的树林;“潮沸盛湖晚”,水涨波涛汹涌,夕阳映照在湖面上。“泪眼对残阳,看君行渐远”,眼中含泪目送你离去(我)渐行渐远。 【答案】 译文:西风吹动干枯的树林,湖水涨满,晚景正美。看着你渐行渐远的身影。 赏析
黄浦晚渡 残照收黄浦,孤舟何处依。沙昏秋雁落,潮满夜渔归。 薄海山川旷,前涂庐舍稀。帆轻天路近,直与鹤俱飞。 注释: 1. 残照收黄浦:夕阳映照在黄浦江上。黄浦,即今上海苏州河下游。 2. 孤舟何处依:孤舟,指的是一只小船。何处依,表示在何处停留。 3. 沙昏秋雁落:沙地昏暗,秋天的雁鸟栖息其中。 4. 潮满夜渔归:夜晚涨潮,渔民归来。 5. 薄海山川旷:辽阔的海洋和广阔的山脉。 6.
丁豫是明代诗人。 丁豫,字元善,号云巢,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从事学问和文学创作,丁豫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丁豫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他的中年时期,其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兼有七言律绝等体裁,展现了他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深厚的审美情趣。 在丁豫的诗作中,《过醴城时奉诏两广求贤作》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作品
丁应泰,字元父,号衡岳,是明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生平与作品对理解当时文化氛围和诗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丁应泰: 1. 基本信息 - 生卒年月:丁应泰的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但已知其为明代官员,活跃于万历时期的文人圈内。 - 籍贯与官职:丁应泰出身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官至左卫官籍,具体职位在明代官场中可能担任过军事或文职的要职。 2. 文学生涯 - 参与文人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