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
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生卒年:1296-1370
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
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生卒年:1296-1370
漫漫烟水,隐隐云山。不观日月光明,只见水天一色。红瑟瑟满目蓼花,绿依依一洲芦叶。双双鸂鶒,游戏在沙渚矶头;对对鸳鸯,睡宿在败荷汀畔。林峦霜叶,纷纷万片火龙鳞;堤岸露花,簇簇千双金兽眼。淡月疏星长夜景,凉风冷露九秋天。 当下上皇在马上,观之不足,问戴宗道:“此是何处,屈寡人到此?”戴宗指着山上关路道:“请陛下行去,到彼便知。”上皇纵马登山,行过三重关道。至第三座关前,见有百余人俯伏在地
水浒传 · 第一百二十回 ·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可怜忠义难容世,鸩酒奸谗竟莫逃。 宋江从人置备棺椁,依礼殡葬楚州。官吏听从其言,不负遗嘱,当与亲随人从,本州吏胥老幼,扶宋公明灵柩,葬于蓼儿洼。数日之后,李逵灵柩亦从润州到来,从人不违其言,扶柩葬于宋江墓侧,不在话下。有诗为证: 始为放火图财贼,终作投降受命人。 千古英雄两坯土,暮云衰草倍伤神。 且说宋清在家患病
诗句: 水浒传 · 第一百二十回 ·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且不说宋江在蓼儿洼,累累显灵,所求立应。却说道君皇帝在东京内院,自从赐御酒与宋江之后,圣意累累设疑。又不知宋江消息,常只挂念于怀。每日被高俅、杨戬议论奢华受用所惑,只要闭塞贤路,谋害忠良。忽然一日,上皇在内宫闲玩,猛然思想起李师师,就从地道中,和两个小黄门,径来到他后园中,拽动铃索。李师师慌忙迎接圣驾,到于卧房内坐定
诗句与译文对照: 1.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 注释:天罡星和地煞星分别在天空和地下存在。 - 译文:天罡星辰已经返回了天界,而地煞星仍然留在地面上。 2.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 注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得到了神灵的庇护,并在史书上留下了他们的事迹。 - 译文:自古以来的英雄们都享受着神灵的庇护,他们的事迹也被记录在历史书上,传颂千古。 3.
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在《水浒传》的浩瀚篇章中,这一章回不仅展现了宋江的英雄气概与神化过程,还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忠义与权谋的复杂交织。本章节以徽宗皇帝梦游梁山泊为中心,描绘了宋江被神化的全过程,展示了一种超自然的信仰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通过对这一情节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一章回的开篇即通过宿太尉的奏报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红蓼洼中客梦长,花荣吴用苦悲伤。 - 译文: 在红蓼洼中,我们的梦境很长,花荣和吴用感到深深的悲伤。 - 注释: "红蓼洼"指的是梁山泊中的一个地方,"客梦长"可能指两人的梦境延续,反映出内心的纠结和不舍。 2. 一腔义烈原相契,封树高悬两命亡。 - 译文: 我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深厚,就像树上高挂着的树木一样,却因为命运多舛而双双陨落。 - 注释:
诗句翻译: 1. 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讲述了宋江等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故事。这一回主要描述的是宋公明(即宋江)在梁山泊的聚会以及皇帝对梁山的梦境之旅。 2. 偶入青楼访爱卿,梦经水浒见豪英 - 作者偶然进入一座妓院寻找心爱的人。在这里,他梦见自己穿越到了梁山好汉的世界,见到了那些英勇的人物。 3. 无穷冤抑当阶诉
诗句 水浒传 · 第一百二十回 ·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次日,上皇驾坐文德殿,见高俅、杨戬在侧。圣旨问道:“汝等省院近日知楚州宋江消息否?”二人不敢启奏,各言不知。上皇展转心疑,龙体不乐。 译文 第二天,皇上坐在文德殿上,看见高俅和杨戬在身边。他问:“你们两个,最近知道楚州宋江的什么消息吗?”两个人都不敢回答。皇上心中怀疑,身体不舒服。 注释 - 水浒传
这首诗是《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中的一段。下面逐句解释: 1.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注释:不需要去寻找真正的遗迹(真实的东西),但是喜欢听关于忠义之人的故事。这里的“真迹”指的是实际的事物或地点,“忠良”指忠诚正直的人。 2.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注释:这片被叫做“蓼洼”的地方,自古以来埋藏着像玉一样的宝物
诗句释义 宋江饮毒已知情,恐坏忠良水浒名。 注释:宋江因为知道自己将服毒,担心自己死后,他的名声和忠良的声誉会受到损害。 便约李逵同一死,蓼儿洼内起佳城。 注释:宋江与李逵约定共同死去,希望在蓼儿洼这个地方建立一个他们生前所建的“好城”。 李逵临死之时,付嘱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 注释:李逵临终前,嘱咐跟从的人:“我死了以后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著有《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 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妻子死后
谢朓(tiǎo),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十九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为宣城太守。 两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