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烈字仲芳号寄庐平湖人少受知于学使洪承畴顺治乙酉以明经授钦州牧时粤疆未定乃依幕府流寓五羊城衣敝不完并日而食幸以诗见重李抚军稍稍得衣食一日藩邸张宴群吏纷集而王所召客惟一施钦州曰今日非宴下吏重诗人也后复授徒龙滩以自给署程乡篆悉捐里长营办费及抵钦绥辑流亡录乱兵所弃子女姓氏榜通衢俾其家领归升松江同知与提督马进宝相抗马故骁将欲以气凌轹使之屈伏尝置酒帅府困以巨觥笑曰当令此老醉死明旦令人伺之则施司马放早衙矣著有诗史集又有粤游集观海集雄游集天中集诸编晚年罢官归里先君子延至西平署命季友受业焉灯窗雪案古色照人今登师作不禁三复流涕云
生卒年:?-?
施洪烈
查阅内容
【诗句注释】 诸将四首:指杜甫《诸将》中的四首诗。 墨缞声振粤江开,铜柱亲从击鼓来:墨缞,古代丧服,这里指战袍。振,使……振动。粤(yà)江,珠江的别称。开,开通。铜柱,指南越的郡治会稽(今浙江绍兴),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8)在这里设置“东海郡”,立石刻铭文以纪功。亲从,亲自跟随。击鼓来,指凯旋而归。 载奠金城栖凤驿,移封珠户钓龙台:载,载运。奠酒祭奠,这里指凯旋归来。金城,即金华城
何君出扇头韩仲生窗竹诗率和 赏析清代施洪烈诗歌魅力 1. 诗意解释 - “千尺虚庭影,根盘斜石生”: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庭院图景,竹子的根部盘曲生长于斜石之上。 - “新篁吹午梦,老箨散秋声”:表达了新长的竹笋在午后的风中摇曳,而老竹箨则发出秋天的声响。 2. 诗句解析 - “月出当轩白,风高入画清”:形容月亮从窗户照射进来,使室内明亮如画,同时清风徐来,带来一丝清凉。 - “此君终不热
诗词原文: 客路重阳日,横帆十八滩。 涛声摧壁立,山气助人寒。 过客迷花渚,归师束锦鞍。 书生今老矣,曾把宝刀看。 接下来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其艺术特点: 1. 诗句解读: - 客路重阳日:描述了重阳节那天的旅程,客居在外的心情和景象。 - 横帆十八滩:描绘了航行时遇到十八个险滩的情景。 - 涛声摧壁立,山气助人寒:形容海浪撞击岩石的景象和因山间雾气而产生的寒冷感。 - 过客迷花渚
楼船同日泛牂牁,勋业平分老伏波。 已有陆生南粤纪,还劳汉主大风歌。 当年宝玉江声壮,此地珍珠海气多。 何事羽林来铁骑,却教鸣剑走关河。 诗意解释: 1. 楼船泛牂牁:“楼船”指的是大型战舰,“泛牂牁”则意味着在牂牁江上航行,牂牁江是古代一条重要的河流。此处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舰队在江河之间航行的景象,象征着军事力量的展示和国家的繁荣。 2. 勋业平分老伏波:这句中“伏波”是指汉代名将马援
【注释】 诸将四首:杜甫的诗作。这是其中的第一首。盖代声传汉将营,劳臣千载共知名。功成东北来江左,威服西南重楚荆。丞相祠堂留古柏,昆明池水失长城。即教尚父今犹在,无复磻溪钓玉璜。 【译文】 汉代名将的英名,一直流传到今天。他们为国建功立业,千载之后依然被人们所景仰。功成名就后,他们来到东南地区,在那里建立功勋。在西南地区,他们也建立了赫赫战功,使楚国和荆地都臣服于他们。丞相诸葛亮的祠堂里
【注释】 生年百感馀:人生经历种种感慨。 落落未闻道:不为人知。 岂不历艰辛:难道没有经历过艰辛困苦吗? 河流修且浩:河水长流且浩瀚无边。 征马嘶春风:出征的战马在春风中嘶鸣。 飞鹰掠秋草:猎鹰在秋天的草丛中盘旋。 清梦摇旦昏,出门伤怀抱:清冷的梦境伴随着清晨和黄昏,外出时感到伤怀。 悁悁黄鹄心,愿依芳树老:忧伤地想着远去的大雁的心思,希望依靠着芬芳的树木度过余生。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注释: 何人海上气飞扬,飒飒金戈入战场。 - 何人:何人能够 - 海气:海上的风云 - 飞扬:气势高昂 - 飒飒: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金戈的锐利之声 - 金戈入战场:指战士们的剑戟相碰,声音铿锵,充满了杀伐之气 一旅忽惊新草木,三军重固旧封疆。 - 一旅:指一小支部队 - 忽:忽然间,突然之间 - 新:新的 - 草木:指庄稼、植物等,这里泛指田野中的农作物 - 三军:古代军队中分为中军
寄怀增江吴友日 珠江回棹十年踪,遥望鳞飞百尺松。 爱我莫题鹦鹉赋,思君重见鹧鸪峰。 高楼雨色消兵甲,远树晴岚听鼓钟。 已奏德星还聚井,应知膝上有人龙。 注释: 寄怀增江吴友日:怀念在广东的友人(吴子华)。 珠江:指珠江口。 回棹:船回转。 十:指十年。 鳞:喻鱼。 百尺松:高耸入云的松树,比喻志士或英雄。 爱我:我思念你。 莫:不要。 鹦鹉赋:汉代祢衡作辞赋以讽谏,后因称文辞犀利为鹦鹉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怜尔奇毛赋远思,隔窗宛转夕阳时”,第一句写鹦鹉的羽毛奇特,能赋诗,在傍晚时分隔着窗户婉转地鸣唱,表现了诗人对鹦鹉的怜爱之情;“翻身却称雕栏小,记曲偏憎翠管迟”第二句写鹦鹉翻过身子却嫌雕栏太小,它记住了曲调却厌恶翠玉的笛子吹得太慢,这两句写鹦鹉的机敏可爱。 “饮泻银屏怜客去,啄残金锁怪人知”第三四句写鹦鹉饮尽银屏上水波粼粼,却可怜客人离去;啄破金锁
【注释】 小孤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彭泽县,是大孤山的姊妹山。 天柱石峰:指庐山南面的一座山峰,形似天柱,故名。 过梅关:经过梅岭关。梅岭关在江西省大余县北,为赣粤两省交界处。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诗人在大孤山、小孤山游览时的情景。首句以“小孤”、“大孤”作对仗,写出两山的高大雄伟;次句用“滩下三姑江月湾”写出了三姑口江水波平如镜,月光皎洁的特点;第三句“天柱石峰留客影”
相关推荐
清代诗人姚恺,字洛川,是桐城人。 姚恺生活在清朝乾嘉年间,是一位太学生,其作品集被收录在《石笏山房集》中。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其中《大窊口》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描述了落日、牛羊、春山等自然景观,以及板舆、水潺湲等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姚建是清代诗人。 姚建,字石卿,号袖江,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桐城,是乾隆监生,这表示他在成年后通过了国家科举考试,取得了官方承认的学历。姚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作品都显示了他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独特能力。 姚建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多个时期和风格,从描绘自然景观、人物生活到抒发个人情感等各方面内容。在《双溪草堂》中,他以清新脱俗的语言
俞锷是清代诗人,字剑华、一粟,又号则为人、太仓一粟、江东老虬等。他出生于1887年12月21日,祖籍江苏太仓,后在城厢镇南牌楼街西定居。 俞锷的一生经历了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与成长。他的童年是在习剑骑马中度过的,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生活和作品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作为南社社员和同盟会员,俞锷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在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行动中
柯鸿年(1867~1929)字贞贤,号珍岑、晚号澹园居士,长乐柯百户村人。 鸿年少时有殊才,读书致志,记性极佳,每览籍阅篇,都一一记明,诵以不讹。 13岁应童子试,16岁入马江船政,被学校派学法国,学习或实习单位在“法学部律例大书院”,专攻万国公语、法语专业课程,六年后归国充船政政职。 后因庚子中法条约中,芦汉铁路事情上闻于朝。 被权贵看中企图收归。 柯鸿年不从,遂招污蔑失职。 后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