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江秀水人,字小舫。
入赀为县丞。
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
曾赞画镇压太平军,为曾国藩所倚重。
有《曼陀罗阁琐记》、《采香词》、《万红友词律校勘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江南北大营纪事》。
生卒年:1815-1881
清浙江秀水人,字小舫。
入赀为县丞。
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
曾赞画镇压太平军,为曾国藩所倚重。
有《曼陀罗阁琐记》、《采香词》、《万红友词律校勘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江南北大营纪事》。
生卒年:1815-1881
诗句释义: 1. 忆旧游:回忆过去在黄鹤楼的游玩,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2. 与蒋鹿潭:指与蒋鹿潭一起在黄鹤楼相聚的情景。 3. 记波涵紫堞:指的是在黄鹤楼下看到江水波光映衬着紫色的城墙,景色美丽。 4. 雾幂丹梯:雾气笼罩着丹红色的阶梯,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5. 频展吟眸:多次展开眼睛凝视,形容诗人对黄鹤楼的深深留恋。 6. 念尔南冠久:思念你很久了,这里的“尔”指你
【注释】: 江淹老去,杜牧重来,尊前相对嗟歔。 江淹(yin),南朝宋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世称江令。 “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雁飞落”“秋声细》。 画里金城,沧桑一霎模糊。 画里指的是《金城图》,即《丹青引图》。 杜牧(dú),唐代诗人。 “金城”指边塞之城——金城,在今甘肃省兰州附近。 “沧桑”指世事变迁,这里暗喻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沧桑一霎”,意谓世事变化无常,转瞬即逝。
祝英台近 芍药为风雨所损 芍药遭遇春风风雨,坚韧不拔伴春留 杜文澜,清代诗人。此作品《祝英台近·芍药为风雨所损》描绘了芍药花在风雨中坚韧盛开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 诗中描述了芍药花被风雨侵袭后,仍然坚韧地绽放的情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芍药花在风雨中挺立的姿态,以及它与春天共同留下的痕迹。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力的独特理解和尊重
诗句解读与译文 第一段:空怜归去好 —— 空怜:徒然地感到。归去好:对归途的向往。 - “空怜”表明诗人对离去的向往,尽管心中充满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 “归去好”表达了对归乡的深切渴望,反映了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听千山啼鹃,泪痕多少 —— 啼鹃:杜鹃鸟的叫声,常在春天引起哀愁和思念。 - 这里描绘了春日里杜鹃啼鸣的景象,增添了一种哀愁的氛围。 -
诗句 1 采桑子:这是一首词牌名,通常用于表达离别、相思等情感的古诗词中。在古代文学中,“采桑子”一词常与女子的思念之情相联系,如宋代李清照的《蝶恋花》中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 闲寻红豆开金盒:这里描述的是寻找红豆(相思豆)的情景,可能是为了制作红豆馅的食物,或者仅仅是为了消遣时光。红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象征爱情和相思。 3. 怕数相思:表达了对相思的害怕和无奈
【解析】 此诗为词牌“玉漏迟”,作者为李清照。上阕写旧院十二娘,下阕写自己独处时的思怨情愁。全词以花为题,从花的开落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解答】 第一句:玉漏迟,旧院有十二娘戏作此解贻之。“玉漏迟”是词牌名,“旧院”指妓院,十二娘指妓女,“戏作此解贻之”是说把这首词作为对十二娘的赠答之作给她看。 第二句:信风吹已半,三三径里,盼花重转。“信风”是指信风,即春风,“半”指一半,“三三径”指小路上
这首诗是辛弃疾在己未年除夕所作的。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凄凉犯 己未除夕 - 这是诗的题目,"凄凉犯"是词牌名,意为表达一种凄清、悲伤的情绪。"己未"指的是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即公元1169年。"除夕"是指农历年底的最后一天,通常人们会在这个时期庆祝新年。 凄凉断角吹残戌 - 这里的"断角"可能指的是古代乐器的一种,可能是笛子或箫等。"残戌"指的是傍晚时分
《山花子·送别》是清代诗人杜文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在送别之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景象。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紫陌飞云糁玉尘:描述的是春天里,紫色的道路被飞舞的春云点缀得像洒上了珍珠般晶莹剔透。这里的“飞云”可能意味着春天的生机勃勃,而“玉尘”则增添了一种轻盈而精致的美感。 2. 半墀幽草画残春: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草地上长满了青翠的野草,似乎还保留着春天的气息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全诗共三十九句。 第一句“环佩冷归云”,意为玉佩被风吹得冰凉而回归云中,暗示着词人内心的凄凉。 第二句“门外野风如昨”,意为门外的风依然如同昨天一样,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第三句“一片乱鸦声里,正短帆初落”,意为在一片乱鸦的叫声中,我刚刚看到短帆开始降落,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重逢的期待。 第四句“当年花柳赛灵旗,春波荡楼角”
探春慢 虾 草屩穿烟,筠筛漉月,水村风景如画。 枉叹无肠,空怜比目,葑荇微阴堪籍。 闲了垂纶手,伴蟹火、一星深夜。 只愁网起桃花,数枝萍蒂萦惹。 长忆捞秋涧底,对旧雨杯盘,宵半情话。 露湿须帘,云扶鬣杖,乡味依依茅舍。 鲑菜荒生计,孤俊约、扁舟同下。 听罢啼鹃,蠡湖重醉新鲊。 注释: 1. 草屩穿烟:穿着草鞋走在烟雾缭绕的乡间小路上。 2. 筠筛漉月:用竹制的筛子过滤月亮。 3. 水村风景如画
宋泉州同安人,字吉甫。 早年有志朱子之学,亲炙于吕大圭、洪天锡之门。 杜门励学,不求人知。 宋亡,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 元世祖闻其名,遣御史奉币征聘,不出,赋诗见志。 年八十余卒。 有《易解义》、《书解义》、《诗解义》、《春秋解义》、《周礼补亡》及诗集。 生卒年:?-
胡奎,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生于元文宗至顺年间(1309—1381年),卒于明朝洪武年间。 胡奎在元末明初的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深受后世赞誉。他的诗歌风格以自然、清淡、和雅有致见称,不事雕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擅长古乐府与歌行体,尤以诗名闻于世
清浙江秀水人,字小舫。 入赀为县丞。 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 曾赞画镇压太平军,为曾国藩所倚重。 有《曼陀罗阁琐记》、《采香词》、《万红友词律校勘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江南北大营纪事》。 生卒年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 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 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