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围消,巾角蛰,扶病伴春住。
忍说将离,帘外况风雨。
最怜婪尾杯残,莺声啼后,尚浇酒、石阑深处。
竹西路。
长思小圃寻香,携手订花谱。
花已飘零,蓬鬓近何许。
不知廿四桥边,行云冷落,更谁脱、宫衣相顾。
祝英台近 芍药为风雨所损
芍药遭遇春风风雨,坚韧不拔伴春留
杜文澜,清代诗人。此作品《祝英台近·芍药为风雨所损》描绘了芍药花在风雨中坚韧盛开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
诗中描述了芍药花被风雨侵袭后,仍然坚韧地绽放的情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芍药花在风雨中挺立的姿态,以及它与春天共同留下的痕迹。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力的独特理解和尊重。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即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勇往直前,坚持自我。
接下来将逐一赏析这首诗的每个句子:
带围消,巾角蛰,扶病伴春住。忍说将离,帘外况风雨。
“带围消”、“巾角蛰”描绘了芍药花在风雨中的脆弱状态。这些细节不仅生动地展示了花朵的形态,还表达了诗人对芍药花柔弱易损特质的同情和关注。通过“扶病伴春住”,诗人暗示了尽管身体不佳但仍坚守岗位的意象,这既是对自然的观察,也是对生命坚韧精神的象征。然而,“忍说将离”则透露出离别之痛。在这里,“将离”不仅是对即将结束的美好时光的留恋,更暗示了芍药花可能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而“帘外况风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离与分离的背景——风雨交加的外部环境,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凄凉和无奈。
最怜婪尾杯残,莺声啼后,尚浇酒、石阑深处。
“最怜”一词表明诗人对芍药花的深深怜悯,认为它是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景物之一。这里的“婪尾杯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酒杯中残留的酒液映照着芍药花的美丽。而“莺声啼后”则是听觉上的描写,莺鸟的啼鸣似乎也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尚浇酒、石阑深处”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似乎想要在这寂静的环境中找到一丝慰藉,通过饮酒来表达对芍药花的不舍和眷恋。
竹西路,长思小圃寻香,携手订花谱。
“竹西路”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道路。这里的“长思小圃寻香”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携手订花谱”则暗示了诗人希望与他人共同参与这一美好的活动,记录下每一个独特的瞬间。这不仅是对芍药花美丽形态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花已飘零,蓬鬓近何许?不知廿四桥边,行云冷落,更谁脱、宫衣相顾。
“花已飘零”是全诗的情感转折点,由前面的温柔描写转变为一种失落和哀伤。这里的“蓬鬓近何许”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芍药花命运的关切。他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朵现在究竟去了何处,是否还能继续绽放。而“廿四桥边”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座桥的名字,更是一个承载着浪漫与回忆的地方。诗人在此地不禁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感受到了现实的冷漠与无情。最后一句“更谁脱、宫衣相顾”则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仿佛连曾经陪伴自己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这首《祝英台近·芍药为风雨所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力的敬意。通过对芍药花在不同场景下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情感的交织,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