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残,门小掩,看上大堤去。
徒御喧阗,行子黯无语。
为谁收拾离颜,一腔红泪,待留向、孤衾偷注。
马蹄驻,但觉怨慕悲凉,条风过平楚。
树上啼鹃,又诉岁华暮。
思量只有,人间年年征路。
纵有恨,都无蹄处。

【注释】

祝英台:元曲作家,本为女性名。后以“祝英台”“梁祝”等代指女子。

月初残:月初时天已微明。

小掩:轻轻关上门。

上大堤去:走到大堤上。

徒御喧阗:随行者车马声嘈杂。

行子黯无语:行人黯然无语。

收拾离颜:收拾离别时的愁容。

红泪:红色的眼泪。

孤衾:空床的被褥,这里指自己的卧房,暗喻自己孤独无伴。

条风过平楚:轻风吹拂,吹过平展的田野。

树下啼鹃:杜鹃鸟在树上哀鸣。

岁华暮:年华将尽,暮色已临。

征路:远行的路途,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之路。

纵有恨:即使有恨怨,也无处诉说。

蹄处:马的足迹。

【赏析】

《祝英台近·上大堤》是元曲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此剧通过描写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访友并和梁山好汉梁山伯相识相爱,而后被迫分离的故事,表现了封建礼教对爱情自由摧残的主题。全剧共四折。

此词为第四折中的前半部分,写祝英台送别梁山伯时的情景。开头两句写月色朦胧,天色将晓,她悄悄来到江边大堤上,准备分手。这两句既写出了两人相别的凄凉情景,又为后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徒御喧阗”,写随行者的车马声嘈杂。“行子黯无语”,点出主人公的悲凄心情。“为谁收拾离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离情别绪。以下几句,写二人的依依惜别。“一腔红泪”,“待留向、孤衾偷注”,写离别之痛;“马蹄驻”,写分别之际难舍难分;“但觉怨慕悲凉”,写内心感受。

结尾三句,用典抒情。“树上啼鹃”,用《读碑记》中语。杜鹃鸟又名杜宇,相传其雌曰蜀山之王,雄曰瞿唐之君。故杜甫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之叹(《咏怀古迹》)。此处借指祝英台的亡夫梁山伯,以杜鹃啼血来象征她的相思之情,更显得凄苦悲切。“岁华暮”一句,写时间已晚,黄昏降临,暗示祝英台此时的心情。最后两句,写祝英台对梁山伯虽有怨恨,却无处可诉。“纵有恨”三字,表明了她虽然有满腹的恨怨,但却无法发泄。“都无蹄处”句,化用了《庄子·外物》中庄生梦为蝴蝶的典故,意即尽管恨得咬牙切齿,却无法表达出来。

全篇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感情真挚,细腻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