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懋是明代诗人。
李懋的生平和作品,都体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态。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了解李懋及其诗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李懋是明代诗人。
李懋的生平和作品,都体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态。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了解李懋及其诗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注释】 昧旦:天刚亮的时候。 揽衣起彷徨:披衣起床,徘徊不定。 织缣与织素:比喻女子在家纺纱织布,男子在外征战,不能相见。 咫尺:极短的距离(喻指夫妻之间距离遥远)。 组:织。 幽思:深深的思念。 缄之:封起来。 童御:小仆人。 敢期昔所伉:怎敢指望从前的夫婿能够相匹敌。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女主人公从天亮到深夜,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室内,在昏暗的灯光下
【注释】 1. 窦滔妻:指汉末人窦滔的妻子苏蕙。 2. 高居:意谓居于高处,这里指居于高位。 3. 拥旌旆:意为持旗挥旆。麾(huī),旗帜。 4. 辉映:照耀。 5. 窈窕:美好、幽美。 6. 辞别:离去。 7. 含笑落日迟:意谓在夕阳的余晖中含笑而离去。 8. 湘水绿:湘江的绿水。湘,今湖南省一带的一条河流。 9. 山川不可逾:意思是说山和水的界限是无法逾越的。 10. 安得遥相逐
诗句释义 1 别久意恒亲: 表达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时间虽然久远但情感依旧亲近。 2. 览辞念愈结: 阅读对方寄来的书信或诗词时,思念之情更加深切。 3. 巾车适千里: 形容远行至千里之外的丈夫,身着巾车(古代女子出行时的装饰物)前往。 4. 倏忽已超越: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已经超越了千里之遥。 5. 鸣琴谐古调: 在异地弹奏古琴,与爱人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 6. 恩爱感离阔:
【注释】 兰𦶜(ún):即蕙草,一种香气芬芳的香草。 幽畹:深幽的庭院。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这里代指美女。 媚春阳:形容女子美丽。 新婚结绸缪:新婚之夜男女交欢,情意相投。 鞶(pán)衿:古代的一种礼服。 芳菲:花草的香气。 弃置:抛弃、舍弃。 婉婉:美好的样子。 旁:近。 白日丽:太阳明媚。 鲜服:华丽的服装。 朗月:明亮的月光。 矢心:立誓。 自固:自己保持。 鸳与鸯:鸳鸯
【注释】 1.窦滔: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曾官至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后被匈奴侵入的乌桓人杀死,其妻苏蕙为纪念他,作《悼亡诗》七首,每首都用七字韵律写成。 2.江汉:即长江和汉水。 3.复:再。 4.婉婉:柔和的样子。 5.枉绥:白送。 6.三周御:三次出使西周。三周为西周的别称。 7.羊肠坂:指险要的山间小路。 8.芬芳:芳香。 9.忽已晚:忽然已经很晚了。 【赏析】 此诗是《悼亡诗》之一
【注释】 1.窦滔妻:汉时窦滔被迫流放到塞外,其妻苏蕙作诗送行,表达相思之苦。 2.章:指诗歌的篇名。 3.西墅:在洛阳城西。 4.高台:高楼。 5.迢递(tiáo dí):遥远,漫长。 6.凭云岑:登上云霄。 7.娇艳女:美人。 8.弄清音:清脆悦耳的声音。 9.肆:放纵。 10.居然:竟然。 11.鱼目:比喻谗言或小人。 12.夺明月:比喻谗言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3.谗口:谗言者。
深闺有思妇,惨凄亦何为。 容华不自惜,独理流黄机。 昔者成匹帛,多裁游子衣。 衣新忽变故,恩爱从此衰。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通过描写妻子在深闺中独自思念丈夫的情景,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揭示了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以及因丈夫离去而引发的悲伤情绪。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沈安王是明朝的诗人。 字凝斋,明朝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是明太祖的玄孙。初封为灵川王,后来因为孙子宪王的进封而获得更高的谥号“安”。关于他的其他作品,如《登楼怀古》等七言律诗,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沈遇并非明代诗人,而是清代诗人。他字公济,号腿樵,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清代乾隆时期。 沈遇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擅长山水画,师从多位名家,如马远、夏珪和李唐等,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水墨的清秀淡雅,也有浅绛法的厚重古朴,以及深色摹赵伯驹的逼真细腻。他在清代的艺术创作中,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
沈铉是明代的诗人。以下是关于沈铉的介绍: 1. 基本介绍 - 沈铉,字鼎臣,元明间浙江钱塘人。他的学识渊博,尤其精于《春秋》。在元末时期,他居住在嘉兴,教授生徒。张士诚多次征召他,但他均未就任。入明后,他被朝廷召唤修礼书,并授太常博士。然而,由于母亲年事已高,他选择辞归故里,不久后再次被召至京,最终因疾病在北京逝世。 2. 文学成就 - 诗歌创作:沈铉在诗坛上的成就不甚显著,但留下了三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