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旦不能寐,揽衣起彷徨。
织缣与织素,谁复知短长。
咫尺组幽思,回还遂成章。
缄之戒童御,欲以寄远方。
宛转达苦志,敢期昔所伉。

【注释】

昧旦:天刚亮的时候。

揽衣起彷徨:披衣起床,徘徊不定。

织缣与织素:比喻女子在家纺纱织布,男子在外征战,不能相见。

咫尺:极短的距离(喻指夫妻之间距离遥远)。

组:织。

幽思:深深的思念。

缄之:封起来。

童御:小仆人。

敢期昔所伉:怎敢指望从前的夫婿能够相匹敌。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女主人公从天亮到深夜,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室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她对着织机发呆。这时,她想起了丈夫窦滔在外征战,自己独守空房,不免心中涌起一股相思之情,于是又拿起剪刀、绸缎,织起布来。可是,想到丈夫身经沙场,生死未卜,这短短的布帛怎能比得上自己的思念呢?想到这里,她不禁叹息道:“谁能理解我的思念?”

“咫尺”二字,是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女主人公身处闺室之中,却心系战场之上的征人。“咫”字,在这里是形容距离之近的意思,但女主人公却觉得这距离遥远得无法缩短,因为征人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中。这种距离上的错觉和现实中的无奈,使女主人公更加痛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于是她便拿起剪刀,开始织布。

“织缣与织素”,是说女主人公在家织布;然而,“谁复知短长”,则又是说她心中的思念之情与织出的布相比,那真是“长短难量”。这一句,既是对上句的回应,又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

最后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内心的思念化作了一封书信。她将信封好,交给了小仆人,希望他将这封信寄给远方的丈夫。这一行为,既表明了她对丈夫的深情牵挂,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期盼——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凯旋归来。

此诗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优美而含蓄,堪称闺怨题材中的佳作。它通过描绘女主人公在家中思念征人的情境,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