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原名梁有年,明代诗人
梁有年,字书之,号惺田。
顺德人。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进士。
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读书中秘三载,历授吏、礼、刑三科给事。
奉使朝鲜,赐一品服,却馈金,朝鲜君臣咸异之。
为监察御史,在谏垣七年。
寻外补,任山东参政,河南、湖广按察使。
累官至浙江右布政。
后以荐升郧阳巡抚,适以忧归,旋卒。
有《疏草》及《使东方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二有传。
生卒年:?-?
书之,原名梁有年,明代诗人
梁有年,字书之,号惺田。
顺德人。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进士。
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读书中秘三载,历授吏、礼、刑三科给事。
奉使朝鲜,赐一品服,却馈金,朝鲜君臣咸异之。
为监察御史,在谏垣七年。
寻外补,任山东参政,河南、湖广按察使。
累官至浙江右布政。
后以荐升郧阳巡抚,适以忧归,旋卒。
有《疏草》及《使东方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二有传。
生卒年:?-?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仙客离开人间后,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仙客骑在马上,马蹄踏过石迹,留下了印记。仙客化鹤归来时,苍山依然笼罩着暮色。 注释: 朝天石 - 仙客朝天上的石碑而去(指仙境)。 仙客 - 仙人或神仙。 朝天去不还 - 仙客离开人间后再也没有回来。 蹄 - 指马的脚。 穿石迹犹传 - 马蹄踏过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祇应化鹤归来日 - 应该有一天仙客会化作一只鹤回到人间。 依旧 - 依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览诗歌大意,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首联“仙客朝天去不还”,诗人借仙人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仙客”,指那些身怀高洁志向的人,诗人以“仙客”自喻,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情。“朝天”二字,点明时间是清晨,表明了诗人的出行方向和目的。“不还”二字
【解析】 题干要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和意象,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结合注释、题目要求,体会作者情感,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古诗句的意思。如“寄身天地此攀跻”中的“寄身”指寄居,“攀跻”是比喻,意指在亭里寄托身体;“舍矢犹余当午兴”中的“当午”,正午,中午,这里指中午时分,有舍下之意。另外,要注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例如“云边野树”、“天鸡”、“方音”等
【注释】 浮碧楼:指庐山。 望馀丘阜接浮岚:眺望余下的山丘,与飘浮的云烟相接。 水面玻璃万顷涵:水面如同玻璃一般清澈透亮,映照出万顷波光。 钟梵一声尘念净:佛寺钟声悠扬,使尘念得到净化。 高眠直欲借精蓝:想在这里高枕无忧地安睡(指超脱世俗生活)。 精蓝:佛教语,意谓清净之境或净土。 【赏析】 首句写登临庐山所见之景。“望馀丘阜接浮岚”,是说远望余下的山岗与飘浮的云烟相接。“接”字用得极好
快哉亭 披襟亭上瞰江流,不负乘轺万里游。 纵目虚檐何所快,晴波如縠散汀洲。 注释: 快哉亭:亭名,作者在亭上观赏景色而感叹不已。 披襟:展开衣襟。亭上:亭的上面。瞰(kàn):向下看,俯视。乘轺(yáo):乘坐驿车,指远行。 不负:不辜负。 虚檐(yī):高高的房檐。 晴波如縠(hú):晴朗的江水好像细绸一样。 縠(hú):皱纹,波纹。散汀洲:把江中的沙洲冲开让水流过去。汀(tīng)洲
诗句解析 1. 马首红尘思惘然 - 描述了诗人在马背上望着远处的红尘,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思考。"红尘"常用来形容繁华的世界,而"思惘然"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或未来的困惑和不确定感。 - 注释:红尘 - 指人世间的繁华尘世;惘然 - 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 盈朝喜见两潺湲 - 描述满朝官员高兴地看到两条河水缓缓流动的景象。"潺湲"是形容水声细碎悦耳的声音,通常用来形容溪水或泉水流动的声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 “夹岸笙歌引画船”的意思是:两岸上传来阵阵笙歌声,引得画船上的游人驻足观赏。“夹岸”写出了岸边景色之美,为后文作铺垫。 “旌辉摇曳镜中天”的意思是:旌旗在风中摇曳,映照在天上。“旌辉摇曳”形容旌旗飘扬的景象,“镜中天”比喻旌旗在风中摇晃的样子。 “春回暖浪鱼龙跃,泽遍遐方草树妍”的意思是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出关 - 关键词解释:出,离开;关,边境的要塞或关口。 - 诗句翻译:“离开了边疆的关卡。” - 注释:表达了作者从边境地区出发的情感。 2. 关门一线带全辽,断续云山引使轺 - 关键词解释:关门,指边界;一线,比喻细微之处,这里指边境线;全辽,指整个辽宁地区;断续,形容山脉的连绵起伏;云山,形容山的形状像云一样飘渺;使轺,指古代官员的马车。 - 诗句翻译:“边境线上
宁远汤泉 见说前途有胜泉,停骖一憩思泠然。 虚涵野色浮雕槛,细泻琴声入绮筵。 佳气似云蒸水暖,净涓如玉喷池圆。 迟回解带游方沼,涤尽风尘两鬓边。 注释: 宁远汤泉:在宁远东关外,因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作《同诸公过兴泰寺》诗而得名。 见说前途有胜泉:听说前面的路尽头有一处泉水非常美妙。 停骖一憩思泠然:停下车来休息一下,想到那里的清凉泉水。 虚涵野色浮雕槛:泉水好像能包容着山野的景色
【注】江皋:江边的台地。 小队:一作“小帐”。驻双旌:驻着双旌旗。古代军队在郊外宿营,以大旗为标志。 磴道:石阶。化城:即化城寺,位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25里。 沧海涛声喧几席:大海的波涛声如雷鸣,响彻座中几人之席。几席:指坐席。 义州山色落檐楹:义州山的景色映照在寺院的屋檐上。义州山,即辽阳白岩山,在今辽宁省辽阳县西南。 吟怀:指吟咏怀抱。 远裔:远方之民。 德政:好的政策。平:太平、平安。
陈运是明代著名诗人,字于昌,号归善人。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人生哲思的独到见解。以下是具体介绍: 1. 生平背景 - 科举出身:陈运在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考取举人,这标志着他具备了一定的学问基础。 - 官职经历:陈运被任命为湖广浏阳令,尽管母亲去世后他选择辞官,但他在地方上任职的经历使他有机会直接接触民间生活并积累经验。 2. 代表作品
张正蒙是明代诗人,字子明。 字子明,江宁人。他是明代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尤以今体诗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还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张正蒙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通过对四季变化、山水田园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作既有豪放洒脱的气概,也有含蓄婉转的情致,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