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广平府邯郸人。
天顺八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成化二年,巡山海关,继巡陕西茶马,皆有清政。
寻按苏松,击贪暴,奖善良,升山东按察司副使。
以性不阿比,为宦官所谮,左迁山西参议。
后得直,擢本省右布政使。
以老乞归卒。
生卒年:?-?
明广平府邯郸人。
天顺八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成化二年,巡山海关,继巡陕西茶马,皆有清政。
寻按苏松,击贪暴,奖善良,升山东按察司副使。
以性不阿比,为宦官所谮,左迁山西参议。
后得直,擢本省右布政使。
以老乞归卒。
生卒年:?-?
【注释】 1. 窅窅(yǎo yǎo):幽深的样子。黄云洞,指浙江钱塘江的潮头洞。嵂屼:山势高险。崖门山,指浙江钱塘江入海的虎啸山。今古潮汐环其间,朝暮嘘吸时往还。今古,指时间上的古今;潮汐,指钱塘江上涌出的潮水和退去的海水;嘘吸:潮起时的吸气声和潮落时的吐气声。 2. 吐吞乌兔不计岁与月:吐吞,指潮水的涨落;乌兔,指月亮;岁与月:岁月;不计,不顾;吐吞乌兔计岁与月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入韵春台已见清 - 关键词: "入韵"、"春台"、"清" - 释义:春天的景色在春台上显得格外清晰。 - 译文:春天的景象在春台上变得格外清新,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通过“入韵”一词,传达出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2. 阅兵犹作近郊行 - 关键词: "阅兵"、"近郊行" - 释义:阅兵仪式仍在郊外进行
【注释】 《中夜思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此诗写秋夜独坐,触景生情而引发的感慨。全诗以“秋”字统摄全篇,抒发了作者在深秋时节的感伤和孤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晚独坐情景的诗。诗的前四句,写了自己独坐的环境和心情。开头两句,“我愁不可拨”,写自己愁绪郁结之深重。“撩乱”,形容心烦意乱,不能平静;“西山岑”,指西面的山,即长安城西边的终南山。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独坐时的心境
注释: 1. 午夜长风生,撼我庭前树:夜半时分,狂风大作,吹动庭院中的树木。 2. 为忆意中人,垂尽青衫泪:为了思念意中人(爱人),泪水流干湿透了衣襟(青衫)。 3. 湘江波浪深,寸缄达何许:湘江的波涛浩渺深远,我的信(寸缄)寄往何处? 4. 惆怅空断肠,燃灯达天曙:我因惆怅而伤心欲绝,直到天亮才熄灭灯火。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爱人的心情。首句写深夜里风起树摇
诗句 1. 昆仑万丈来白龙,一亩中有仙人宫。 2. 草色犹馀楚云碧,莲花别作濂溪红。 3. 客星无光尘梦远,凤鸟不来吾道穷。 4. 至今寂寞古祠下,薰人依旧自春风。 译文 1. 昆仑山万丈高,来的是一条白龙,一亩大的地里面有仙人的宫殿。 2. 草色仍然保留着楚云的绿色,而莲花却化作了濂溪的红花。 3. 客星失去了光芒,如同梦中一样遥远;凤凰鸟儿不来了,我的学说已经穷途末路。 4. 直到今天
【注释】 厓(yái)门:在今江苏镇江金山寺南。春浪:春天的波浪,比喻江水涨潮。三仁:三国时吴国大臣张辽、丁奉、徐盛。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前两句写镇江金山寺,后两句借指忠义之士。首句写镇江金山寺,次句写忠义之士。“谁向艰危问死生”,是说有谁去向这些艰危之中问生死呢?“问死生”就是求不死的意思。“厓门忠义即燕京”,意思是说那些在危难中的忠义之士,就像在燕京一样。燕京即北京
【注释】 象冈:指山名。横坡:指坡上平坦的地方,也泛指山坡。风景其如此夜何:风景如此美好,这是怎样的夜晚!其:其地,这里指山名。 要识:了解。新好:新政,新法令、新政策。 【译文】 辉耀的明月照耀着横坡,这美好的风景真像今夜一样。要了解长官新政的好,就在那深夜时分去冈头听歌。 赏析: 《象冈秋月》是宋代杨万里的一首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清雅。诗人通过描绘象冈秋月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的诗。黄叔谦是同社,即同在一个地方为官的友人,作者送他远行,故有此赠别之作。 “何处西风里,萧萧木叶稀。”起笔点出时令,秋深天气渐寒,而木叶凋落,西风吹动树梢发出萧萧之声,使人感到凄凉。“游人感秋色”句,写游子触景生情,因秋风落叶而感慨万千,此乃人之常情。“归棹趁寒衣”,游子归心似箭,趁着凉风习习的好天气赶回家去,穿上了暖和的冬衣。 “海阔离情远,天空去雁迟
明代诗人潘嗣英,字积之,是一位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家。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潘嗣英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字号及籍贯:潘嗣英的字为“积之”,这体现了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标识和自我期许。他的籍贯则是位于今天的广东省南海区。 - 历史记载:关于潘嗣英的具体生平,现存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仅有“事见明张乔《莲香集》卷二”这样寥寥数语,说明他在历史上可能并非极为出名或者有详细记录流传下来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本初。 元至正进士。 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请颁行正定《十三经》,屏《战国策》及阴阳签卜诸书,勿列学宫。 寻择诸生颖拔者三十五人,命俶专领之,教以古文。 九年,以翰林待制致仕。 卒年八十。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