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李绂(1675年-1750年)是江西临川人,是中国清代文学家、大臣和政治家。李绂在诗坛上以神童之姿著称,自幼聪颖好学,10岁便能诗,12岁与乡中诸贤结诗社,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李绂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中进士,并成为庶吉士。他之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务,展现了他在政治领域的能力和才干。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擅长方志编修,对地方志的研究具有深厚的造诣,曾奉敕主修包括《八旗通志》在内的多项重要方志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诗人李绂(1675年-1750年)是江西临川人,是中国清代文学家、大臣和政治家。李绂在诗坛上以神童之姿著称,自幼聪颖好学,10岁便能诗,12岁与乡中诸贤结诗社,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李绂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中进士,并成为庶吉士。他之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务,展现了他在政治领域的能力和才干。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擅长方志编修,对地方志的研究具有深厚的造诣,曾奉敕主修包括《八旗通志》在内的多项重要方志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释】 奉天府:明时称京城为“奉天”,故称京师为“奉天府”。大堂联:指在府署或衙门前悬挂的对联。化衍西岐,佐治仰参儒雅:化衍,指演化、变化;西岐,古代以岐山为界,岐山以东为西岐,这里泛指西方。佐治,辅助治理。仰参,仰望。儒雅,儒家学者的风范。风清东海,抡才蔚起人文:风清,形容风气清正。东海,指渤海。抡才,选拔人才。蔚起,兴盛。人文,指文化、人文主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华(字泰伯)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主题“韦左司诗”,展现了韦左司诗歌的特点与魅力。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恬澹本性情,下笔便高洁。常能参妙化,自得养生术。 - “恬澹”意味着淡泊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 “本性情”指的是保持本性、不随波逐流。 - “下笔便高洁”指文思敏捷,笔锋清丽脱俗。 - “参妙化”意指领悟了道法自然的道理。 -
李雯(1609—1647),字舒章,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 李雯的生平经历了明朝到清朝的转变,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后,李雯因故留在京城并被清朝政府羁留。尽管面临政治上的困境,李雯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才华,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变迁和矛盾。
清代诗人:汪怡甲 汪怡甲,字韵清,是清朝的杰出派诗人。他与同里吴鸿甲等人结为胜云诗社,尽管他们避乱江北,但仍然吟咏不绝,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汪怡甲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通过对其诗歌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 汪怡甲在《题俞省斋蟭寄轩吟草》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诗风与才华。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李来泰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以工诗文而著称。 李来泰(?—1684),字石台,一字仲章,江西临川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官至苏松常道。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考试,试列二等第一,最终被召试博学鸿儒,但未能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