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泰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以工诗文而著称。
李来泰(?—1684),字石台,一字仲章,江西临川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官至苏松常道。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考试,试列二等第一,最终被召试博学鸿儒,但未能入选。
李来泰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以工诗文而著称。
李来泰(?—1684),字石台,一字仲章,江西临川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官至苏松常道。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考试,试列二等第一,最终被召试博学鸿儒,但未能入选。
荆公故宅 十年高卧此东峰,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 注释:荆公,即王安石,曾担任宋神宗时期的宰相。东峰,指庐山的一处名胜,是王安石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十年,形容时间久远。高卧,指隐居生活。出处无□,指没有明显的过失。□,在这里指的是指责或者批评。衅,指矛盾或冲突。已丛,意思是已经很多。洛蜀党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它描述了中山贡使入朝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于国与民族关系的深刻思考。 我们来看第1句:“却贡趋朝礼遇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山国曾经向大唐进献过贡品,但后来不再进贡了,所以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里的“却贡”指的是中山国的贡品不再进献给大唐,而“趋朝”则是指中山国前来朝拜大唐。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国家间关系的思考,他认为即使是友好的国家
为吴起凡赠许贞甫南还 注释与译文 诗句一: 六载烟尘暗江浒,雕阑十二春无主。 翻译: 六年的战争尘埃笼罩着江边的渔村,十二个雕刻精细的栏杆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诗句二: 累累军前半死生,桃花血渍燕支土。 翻译: 在战场上,许多士兵生死未卜,桃花般的鲜血染红了燕支山的泥土。 诗句三: 落花飞絮总成尘,青冢还留现在身。 翻译: 凋零的花瓣和飘散的柳絮最终都成了尘土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古代诗人张九龄自然景致赞颂 1. 诗作原文 旧日题名处,春风又绿芜。 合流江九派,砥柱石双孤。 树色遥分楚,舟行已尽吴。 只惭渔父问,能赋《石钟》无。 2. 诗句释义 - “旧日题名处”:指历史上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暗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 - “春风又绿芜”:春天来临,草木复苏,原本荒芜的地方重新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活力。 -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话的字数相同,都是五言。下面是对每个句子的逐词释义和赏析: 1. “题海虞邵氏草花图” - 释义:这是诗的题目,描述了诗人在欣赏虞山(位于今中国江苏省无锡市)邵氏家族所画的《草花图》时的感受。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作的赞赏之情。虞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而邵氏家族擅长绘画,所以这幅画作很可能是一幅山水画或者花卉画
盈笏都将万象含,真如茎草建精蓝。 疆藏蛮触图难尽,蛰隐蛟螭气尚酣。 秘笥浑疑开篆籀,垆烟长为起云岚。 知君胸具闲丘壑,来与维摩共一龛。 注释:盈笏都将万象含,真如茎草建精蓝。 这里的“盈笏”指的是笏板(官员用的手板),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真如茎草建精蓝"则是指佛教中的真如世界,如同一株生长在精蓝(寺院)中的草一样,象征着永恒的宁静和纯净。 疆藏蛮触图难尽,蛰隐蛟螭气尚酣。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故人的书信交流中写下的,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译文: 觉尘余故人子也以僧来谒书此赠之 觉尘余(觉尘):觉者,悟道之人;尘,世间万物;余,剩余。觉尘余,指悟道的人遗留下来的东西。故人:过去的朋友。子也:你。以僧来谒书此赠之:以僧人的名义来访并书写这封信。 昔年曾访王官谷,故苑飘零事已非。 昔年:过去的时光。曾:曾经。王官谷:古时的一个地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题郑所渭水亭》。 我们来分析诗句: 1. 闻道心如水,遗风满八闽。 - "闻道":听闻,得知。 - "心如水":比喻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 "遗风":指前辈留下的风范或影响。 - "八闽":泛指南方福建地区的别称。 2. 山川存正气,湖海识遗民。 - "山川":山和川的统称,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壮阔。 - "存正气":保持正直的品质。 - "湖海":大湖和大海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全诗如下: 舟中晚晴 霖铃歌遍湿金徽,倚棹初迎翠影微。 喜近月轮添暮色,还占风角问朝晖。 黏云修尾垂垂下,贴水轻翎款款飞。 见说江天方晚照,沙边重理绿蓑衣。 注释: - 霖铃歌遍湿金徽:形容雨声如铃声般悦耳动听。 - 倚棹初迎翠影微:在船边倚着桨,看着刚刚升起的月亮映照下的水面。 - 喜近月轮添暮色:因为喜欢月亮,所以在傍晚时分靠近它看。 - 还占风角问朝晖
【注释】 王西屏先生虔事佛母得异木备岩壑之奇用承趺坐以颂赋见示为题二章:王西屏先生虔诚侍奉佛母,得到了一株奇形怪状的树木,这株树在岩石间显得如此奇异。他用枯木作诗赋颂扬,表达了对佛母的敬仰之情。他写道:我的诗心岂能只是描写枯槁的树木?佛教的教导应该像歌颂古老的藤蔓一样。这株真形图五岳的大树,坐在上面时,光影变幻莫测,令人悟出千重境界。何时能够亲自前往楞伽寺的山路上修行呢
李雯(1609—1647),字舒章,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 李雯的生平经历了明朝到清朝的转变,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后,李雯因故留在京城并被清朝政府羁留。尽管面临政治上的困境,李雯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才华,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变迁和矛盾。
清代诗人:汪怡甲 汪怡甲,字韵清,是清朝的杰出派诗人。他与同里吴鸿甲等人结为胜云诗社,尽管他们避乱江北,但仍然吟咏不绝,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汪怡甲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通过对其诗歌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 汪怡甲在《题俞省斋蟭寄轩吟草》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诗风与才华。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李来泰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以工诗文而著称。 李来泰(?—1684),字石台,一字仲章,江西临川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官至苏松常道。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考试,试列二等第一,最终被召试博学鸿儒,但未能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