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生,原名崔华,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32,卒于公元1693
清直隶平山人,字连生,号西岳。
顺治十六年进士。
康熙间为浙江开化知县,政务宽平。
耿精忠叛,县城两陷,华退保遂安,时出袭敌。
浙境肃清后,安抚流亡,请免除历年欠赋。
以功升扬州知府,擢署两淮盐运使。
调甘肃庄凉道,未行而卒。
有《公余咏》,诗格颇高。
生卒年:1632-1693
连生,原名崔华,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32,卒于公元1693
清直隶平山人,字连生,号西岳。
顺治十六年进士。
康熙间为浙江开化知县,政务宽平。
耿精忠叛,县城两陷,华退保遂安,时出袭敌。
浙境肃清后,安抚流亡,请免除历年欠赋。
以功升扬州知府,擢署两淮盐运使。
调甘肃庄凉道,未行而卒。
有《公余咏》,诗格颇高。
生卒年:1632-1693
【注释】 羽声:指箭矢飞射的声音。阴飙:指旋风。咸阳:秦朝的都邑,在今陕西咸阳市。燕市:指长安附近的市场,这里泛指市井。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诗。诗人以想象中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驱车过金台时所见的凄凉景色。首句写风声之凛冽,次句写风势之大,三句写所经之处荒凉,四句写自己的孤独无依,五句写自己从此离去。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味。 此诗为作者拟宋如意所作的歌,意即“想当年”。
题目:功名莫后人,云台已㛹娟。生不能封侯,何当故人怜。 王贞白在《题严陵钓台》一诗中表达了他对于功名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首句“功名莫后人”,意指功名利禄不应该成为后人的追赶之物。这里的“功名”不仅指世俗的成就与名誉,更泛指一切外在的荣耀。第二句“云台已㛹娟”,则是指高高的云台已经显得格外美丽而引人注目,但诗人并不以之为追求,反而觉得它过于耀眼而无法亲近。第三句“生不能封侯”
诗句释义 1 溶溶月色漾河湄:形容月光映照在河水上,水面波光粼粼。 2. 晓起频将玉笛吹:在清晨醒来后,多次吹奏玉笛。这里的“晓起”指清晨起床,"频"表示多次,"玉笛"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来表达哀伤或怀念之情。 3. 同上邮亭忘别绪:一起登上邮亭,忘却了离别的思绪。 4. 独行驿岸解相思:独自行走在驿站的河岸上,解开了对离别的思念。 5. 丹枫江冷人初去:秋天的枫叶在寒冷的江水中显得更加鲜艳
诗的译文: 影落台千尺,光连水一隅。 我来亦爱此,不独是狂奴。 注解与赏析: - 注释: 1. 影落台千尺:诗人在描写严陵钓台时,用“影落台千尺”来形容台顶的光线投射到水中的情景,给人一种空旷深远的感觉。 2. 光连水一隅:此处形容台周围水面上反射出的光亮,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3. 我来亦爱此:诗人通过“我”来表达自己对严陵钓台的喜爱之情。 4. 不独是狂奴
江上 萧瑟满江上,一雁蘋际飞。 水气杂渔烟,微茫入清辉。 淡怀如高秋,生业在钓矶。 大鱼饵不受,贪饵鱼不肥。 断丝弃中流,石上散发晞。 译文: 江上景色萧瑟,一只大雁在水面的芦苇尖上飞翔。江面上飘荡着水汽和渔船的烟雾,微光闪烁,仿佛进入了清澈的光辉之中。心情淡然如同深秋时节,生计依靠钓鱼为生。大鱼不愿意接受诱饵,贪婪的鱼儿反而不肥美。把断掉的丝扔回江中,石头上散落着一些干枯的头发。 赏析:
【题解】《严陵钓台》:在浙江桐庐县西。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隐居,后人称其故地为“王公岩”,又因他在这里隐居时经常垂钓而得名“严陵濑”。 【注释】吴市门:指吴国的都城。南昌尉: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所以称南昌尉为汉代的郡尉。七里光炯翠:指严陵山一带的景色。光炯翠,光明照耀的青山翠竹。 【译文】当年吴国的城门,如今却成了南昌尉的府邸。你本想留我丈夫在这儿,可是这山清水秀的七里翠竹
【注释】过江州:指从江西九江渡过长江。绝流:比喻离开官场。此行非我身:此句意为:这次离去,不是我的本意。有军挥白羽:指军队指挥使手持白色羽毛的麾杖指挥军队。无令不朱轮:即“无令不黄钺”,指没有不让使用斧钺之权的。坐失邯郸策:指没有抓住良机。惆怅老风尘:指自己年迈多病,在风沙弥漫中奔波,十分凄凉。 【赏析】 这首《感事示子》诗是诗人罢官归里后写的。前四句写诗人辞官南去,不是出自本人意愿
清代诗人马濂,字牧侪,是乾隆年间的举人,曾官至内阁中书,并有《短檠斋诗钞》留世。以下是对马濂的介绍: 1. 个人背景与文学成就 - 基本信息:马濂,字牧侪,桐城人。他的一生虽然未在仕途上取得显赫的成就,但他的诗歌创作却有着不凡的价值。 - 文学地位:《短檠斋诗钞》是其作品集,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尽管关于其具体成就和生平经历的具体描述不甚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诗人马源,字伯逢,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下面将详细介绍马源的生平、成就以及其在清代诗坛的重要地位: 1. 生平简介 - 家庭与早年生活:马源,字伯逢,桐城人,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据资料显示,他自幼聪颖,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 教育及科举经历:马源在年轻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据说他初入学时,便立志发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