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铨,原名张秉铨,清代诗人
张秉铨,名幼亦,字秉铨。
福建侯官人。
曾为知府。
光绪年间来台,为抚垦总局记室。
曾草〈禦夷制胜策〉上之枢府,颇为时论所称〖参考(1)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50。
(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
(杨永智撰)
生卒年:?-?
秉铨,原名张秉铨,清代诗人
张秉铨,名幼亦,字秉铨。
福建侯官人。
曾为知府。
光绪年间来台,为抚垦总局记室。
曾草〈禦夷制胜策〉上之枢府,颇为时论所称〖参考(1)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50。
(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
(杨永智撰)
生卒年:?-?
【注释】 1. 哀:哀悼。2. 无端:无缘无故,突然。3. 劫海:大海。4. 波澜:波涛。5. 金瓯:古指圆形的玉器,这里比喻国家。6. 桑土计:桑田计,指大水淹没农田。7. 杞人:传说中担心天会塌下来的杞国人。8. 皮如已失毛焉附:比喻没有根基的人,即使失去了皮毛,也会依附于别人。9. 唇若先亡齿必寒:比喻唇亡齿寒。10. 贾生:西汉初年著名辞赋家枚乘(字叔,梁孝王刘武门客)。11. 痛哭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为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以及对时事的忧虑。以下是对其逐句的解释: 1. 津门感事:这是第一句,描述了诗人在津门(即今天津市)的感受和遭遇。津门,作为古代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带,常常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 2. 酒酣万事付悠悠:这句表达了诗人在醉酒之后对于世事的看法,认为一切都像流水般自然流逝,没有什么值得过于执着或担忧的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鸿所作的《哀台湾》。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翻译,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第一句: 瓯脱中朝本不存 “瓯脱”一词原指山中的洞穴,这里比喻台湾。中朝原本是指中原地区。"本不存"意味着原本就不存在。 第二句: 可怜浩劫满乾坤 “可怜”是一种感慨词,表达对不幸遭遇的同情。"浩劫"形容灾难之大。"满乾坤"指的是覆盖整个宇宙或天地间。 第三句: 苍生蹂躏伤盈野 “苍生”泛指百姓
诗句释义与赏析 首句:“记曾巨舰赤嵌开,早识东彝伏祸胎。” - 注释: 记录曾经的巨舰赤嵌在台湾开航,早就知道东夷(指台湾)是灾难的开始。 - 赏析: 此句通过“记曾巨舰”和“早识东彝伏祸胎”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经验的回顾和对台湾历史的深刻理解。"早识东彝伏祸胎"暗示了台湾历史上的苦难和挑战,以及这些历史经验对未来可能的启示或警示。 次句:“海外情天难补恨,人间劫火忽成灰。” - 注释:
译文: 已经难以抵御敌人的侵犯,何况又处处都是敌人的圈套。 那些才子们一个个都是小人,哪有一个是真正的男子汉。 山河风景依旧,但东南的锁钥却被谁掌握? 可笑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们所传的那些都护策,竟然一点也用不上。 - 注释: - 开门揖盗:比喻主动邀请敌人入侵。 - 错著棋:比喻错误地对待敌人。 - 竖子:对人的蔑称,这里指没有骨气的人。 - 河山风景伤无异:山河景色依然如故。 -
津门感事 登高远望恨无端,满目烽烟不忍看。 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 长河马邑西风紧,枯树蝉声夕照寒。 青眼终歌一搔首,问谁砥柱挽狂澜。 注释: -登高远望恨无端:站在高处远望,感到遗憾和无奈。 -满目烽烟不忍看:眼前全是战火纷飞,让人不忍心看下去。 -未了寸心惭负国:心中还有未完成的事情,感到惭愧和愧疚。 -欲擎只手恨休官:想要伸手去支撑国家,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津门感事 忆起当年春天在京城当小吏时,风波险恶让人心生哀叹。有人竟把苏轼当作敌人来害他,北海才子又怎能容身于这险恶之地?怅望飞鸿循着浅渚飞行,虚传的市骏登上了高台。害怕听到军书传来的消息,暂且举杯畅饮茱萸酒一杯。 注释: 1. 津门感事:即“津门旧事”,指作者在天津做官时的往事。 2. 忆起:回忆起来。 3. 春明:天津别称“津门”。 4. 风波如此信堪哀:意谓局势如此危急,令人心惊肉跳。 5.
张秉铨,名幼亦,字秉铨。 福建侯官人。 曾为知府。 光绪年间来台,为抚垦总局记室。 曾草〈禦夷制胜策〉上之枢府,颇为时论所称〖参考(1)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50。 (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 (杨永智撰) 生卒年:?-
崔适,字觯庐,号怀瑾,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下是关于崔适的介绍: 1. 生平简介:崔适,字觯庐,号怀瑾,归安人。他是贡生,有《觯庐诗集》传世。崔适的一生虽然不广为人知,但他的诗歌创作却为后人所传颂。 2. 文学成就:《下唐福》是崔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的诗歌技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在这首诗中,崔适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
张士箱,字汝万,福建晋江县人,出生于一颇重儒风的家族。 中年时鉴于台湾科举初兴,较利进学,遂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东渡来台,落居凤山。 次年入凤山县学,后为台湾府学生员,补增生、廪生,迄雍正十年(1732)五十九岁时成为岁贡生,乾隆二年(1737)出任漳州府学训导。 在台期间,已具诗名,诗作曾获选入李丕煜《凤山县志》、王礼《台湾县志》、《台湾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