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屏,原名郑国藩,清代诗人
郑国藩是清代的诗人,字晓屏,号似园老人。
郑国藩是清末近现代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潮州,是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堂、金山书院等教育机构,并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郑国藩在晚年修持佛道,他的诗作主要收录在他的作品集《似园文存》中。
晓屏,原名郑国藩,清代诗人
郑国藩是清代的诗人,字晓屏,号似园老人。
郑国藩是清末近现代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潮州,是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堂、金山书院等教育机构,并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郑国藩在晚年修持佛道,他的诗作主要收录在他的作品集《似园文存》中。
【注释】 苦兵次韵答云叟:苦于战事,以诗作答,向朋友倾诉心中的不平。苦兵:指战乱中的士兵。次韵:即和韵。答:回应,回答。云叟:诗人的朋友,名不详。 介胄(gǒu):铠甲。横行:横行霸道,指不受约束地为非作歹。操戈竟伐何休宇:操持武器,竟然攻打别人的领地。何休宇:何人的土地,指他人。何休: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曾与曹操争夺天下。 落月翻深杜甫情:月亮西沉时,更增添了杜甫的忧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1. 凿破忠坟埋烈骨,居然节义并千秋。 - “凿破忠坟”指的是为了纪念忠臣而挖掘其墓地的行为,“忠坟”通常是指为已故的忠诚之士修建的坟墓。 - “埋烈骨”表示将这些忠臣的遗骸妥善安葬。 - “居然节义”表明这些行为展示了高尚的节操和道义。 - “并千秋”意味着这种忠贞节义的精神将流传千秋万代。 2. 渭泾或恐难同论
我们来看第一句:“曾持布鼓过雷门,讲艺金山斗夕曛。” 这句诗的意思是曾经手持布鼓走过雷门,在金山上讲授技艺,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整个场景。 注释:布鼓——古代乐器的一种;雷门,这里指的是地名;讲艺——教授技艺;金山——这里指的是金山寺;斗夕曛——夕阳的余晖。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雷门讲艺的情景,展现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夕阳下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二句
【注释】 陈芷云:指诗人的朋友陈芷云,字子仪,号青莲。索题:索要题画诗或诗句。龙泉岩图:即龙泉寺的壁画。函催至再:书信催促了两封又三封才得到回信。十一家:指有十一家题画诗作。叠前韵:以同一韵脚的诗句来代替。简谢迟答之过:请接受我的道歉,因为迟了几天回复你的来信。 龙岩图咏集群贤:指龙泉寺壁画中有众多画家的题咏。 止水:指静谧的水。刮目:用新的眼光看人。寒毡:指简陋的居所。文通:指唐代文学家
【注释】 过马公墓书感 其二:经过马公的墓地,写了这首诗。马公:即马援,东汉初年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曾任长沙太守,后随光武帝刘秀征伐天下,屡立战功。建武十八年(公元32),因病死军中,被追赠为“太中大夫将军事”。 巍然:高大的样子。 冢:坟墓。 宛笑:犹言“含笑”,这里指死者生前对世事的态度。盖棺论定:旧时迷信认为人死后才能评断其一生是非善恶。比喻死后才能做出最后评价。 殇等:未成年而死的人
【注释】 贺郑明经弼臣夫妇七十一寿 其二:与君夙昔忝同宗,贤嗣况曾负笈从。论谊情兼亲友重,开樽兴共醴醪浓。箕畴五福原先寿,华祝三多敢后踪。更有一番嘉话在,分笺例不遗龙钟。 与君:指贺郑明经弼臣(1483—1562)。 箕畴:箕子、畴人是兄弟。箕为商纣王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县);畴人,即箕子的子孙,故称箕畴。 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华祝:指祝酒。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译文】 云叟叠寄其送衡甫世兄之任博罗及在博脱险复职始末诗数章索和兼录省报见示才弱不能一一步酬爰综前后事迹成七律一章却寄并赠衡甫 花落庭中,几次春天过去;又看到你当了博罗县的县官。于公审案时,判罚犯人没有冤枉的。宓子贱弹琴,化成神一样的人。骥足未酬他日志,鸿嗷先溥此时仁。声名莫道非洋溢,异国人曾拜后尘。 注释: ①云叟:诗人自称。 ②叠寄:多次寄来。 ③送衡甫:衡甫指李衡甫,作者的朋友。博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吊博邑民叠前韵寄云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博邑民众的同情和关心。 全诗如下: 六州聚铁错方成,棘地荆天未易行。 殃到池鱼谁止火,魂归辽鹤倍伤情。 劳心抚字循良在,触目疮痍感慨生。 我亦曾经忧患后,罗浮远望一怀倾。 注释: 1. 六州聚铁错方成:指博邑地区因战争而损失惨重,需要重新建设。 2. 棘地荆天:形容博邑地区的环境恶劣,荆棘遍布。 3. 殃到池鱼谁止火
【注释】: 1. 杖乡:指退休。 2. 开觞:古代祝寿时,主人先举杯,宾客随后饮酒为序。 3. 彩戏:五彩斑斓的戏法。 4. 端阳:指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5. 竞渡:古代民间在端午节龙舟竞渡。 6. 藻芹香:指科举考试中举,如《论语·先进》云:“德行曰‘有德’,言语曰‘敏’,政事曰‘仁’,文学曰‘博’。” 【赏析】: 这首诗是贺郑明经弼臣夫妇七十一寿的其中之一。诗的第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耒的《次韵和陈守纪怀诗一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扫尽搀枪意气横,分符岭峤重先声 - 扫尽搀枪意气横: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豪迈的气概,"扫尽"意味着彻底清除或压倒,而"搀枪"通常指代武器,这里可能比喻为豪言壮语或激烈竞争。"意气横"则形容气势如虹、无所畏惧。整体上,这一句可能是在描述作者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着豪迈的气概和决心。 - 分符岭峤重先声:
刘献池,以保正身份受人托管田地,竟因此引发告诉;其子刘清时,年过四十,因此忧极发狂,投井而死。 〖参考《台南县志‧人物志》,台南县政府,1980年6月30日,页94;《南瀛探索》,台南县政府,2004年;《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1月26日,夕刊第四版。 〗生平诗作,主要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诗报》、《南方》,以及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集》、赖子清编《台湾诗醇》、《台海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