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嘉缉是清代江苏江宁人,字熙之。他是同治优贡,候选训导,也是文宗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邓嘉缉的诗作中,有一首《秣陵织业行》,生动地描绘了战后社会景象。诗中写道:“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机房开,丝不贱。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以及战后重建的艰辛。
邓嘉缉是清代江苏江宁人,字熙之。他是同治优贡,候选训导,也是文宗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邓嘉缉的诗作中,有一首《秣陵织业行》,生动地描绘了战后社会景象。诗中写道:“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机房开,丝不贱。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以及战后重建的艰辛。
秣陵织业行 秣陵(南京)的丝织业,因为没有好丝,只是夸耀工人技艺高超。不仅经纬多,而且颜色艳丽。 承平之日(国家安定之时),丝织业兴旺,水运陆运,商贩云集。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于四方。 兵燹以来(指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南京后,明朝统治者退守江南地区时),丝织业未复旧观。湘乡相公(指郑和,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发布军帖,召集四方织户来南京,机房开张,机声叮当。 机房开,丝不贱。火船载丝出洋去
诗句解析 1. “别君何处最相思,多在松阴月上时。” - 关键词: "别君"、“何处”、“相思” - 注释: “别君”,指的是离别的朋友或亲人。"何处"表示询问朋友在哪里,"最相思"强调了这种思念的深度和频繁。 - 赏析: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尤其是在月光皎洁的夜晚,更是加倍思念。 2. “对我清辉皎如此,故乡俦侣可曾知。” - 关键词: "清辉"、"皎如"、"故乡" -
【注释】 平原君:战国时赵国的名臣,以宽厚待人闻名。遗祠:指公子赵胜(平原君)的祠堂。翩翩:形容风度潇洒的样子。一卮:古代酒器,盛酒用。毛生:比喻贤能之士。脱颖:比喻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处囊时:喻指有才能的人遇到好时机。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篇写一个贤能之士在庙中思贤若渴的情景。前两句写庙貌,后两句写人。 “翩翩公子有遗祠,想像风流奠一卮。”首句点明地点是赵胜的墓地,即遗祠
注释: 临朐喜晤绍由同年 临朐县(今山东省临朐县)喜遇同乡好友绍由,我们一同相见。 游历来停黄宪车,入门一笑各轩渠。 来到临朐的途中,停下马车休息时,看见老朋友黄宪的车停在路边。 相逢每惜须眉老,把晤翻嫌音问疏。 如果久别重逢,我会感到惋惜;如果相见不欢,我会感到遗憾。 高士愧悬徐孺榻,经生争识郑公居。 以高士自居,惭愧地挂起徐孺先生的床榻;而以经生自居,又觉得不如郑玄那样的大儒。
莫愁湖上逢人日,胜侣招携蹑屐双。 举酒心情还属客,登楼风景独当窗。 注释:在莫愁湖畔遇到人日节,有志同道合的好友邀请我一起赏景。举起酒杯心情仍像客人一样,独自登上高楼观赏美景。 梅花破雪香生树,山色连云绿过江。 惭愧群贤远相召,醉扶春影渡渔矼。 注释:梅花盛开破雪而出,香气四溢,树枝都染上了花香。远处山峰与云相接,景色如画。我因惭愧自己远离亲友才被邀请,所以借酒浇愁,醉意中扶着春光去江边游玩。
刘仪恕是清代的诗人。 字推庵,泾阳人。他于顺治乙酉年(1655年)中举人,并且后来在平阳担任过知府一职。他的生平和事迹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会角色及其文化价值
刘垲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末小说家。他的名字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有所记载,与清朝的文学界有着一定的联系。 刘垲,字时衡,一作时蘅,号碉芗,一作碉香,是清吴县(今江苏苏州)光福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庠生,肆业于紫阳、正谊书院,受到钱大昕、费振勋等学者的高度评价。他的诗笔技艺精湛,格高气静,以经义教授生徒,被人们称颂为古君子。他的作品《归砚山房遗诗》等流传至今,反映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刘履芬,字彦清,一字泖生,号沤梦。 刘履芬出生于1827年,祖籍浙江江山。他的一生经历了丰富的变迁和挑战。幼承家教,又从名儒王韫斋学文,酷爱诗词,通晓音律。他的人生轨迹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他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国子监为太学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