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清,原名刘履芬,清代诗人
刘履芬,字彦清,一字泖生,号沤梦。
刘履芬出生于1827年,祖籍浙江江山。他的一生经历了丰富的变迁和挑战。幼承家教,又从名儒王韫斋学文,酷爱诗词,通晓音律。他的人生轨迹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他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国子监为太学生的经历。
彦清,原名刘履芬,清代诗人
刘履芬,字彦清,一字泖生,号沤梦。
刘履芬出生于1827年,祖籍浙江江山。他的一生经历了丰富的变迁和挑战。幼承家教,又从名儒王韫斋学文,酷爱诗词,通晓音律。他的人生轨迹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他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国子监为太学生的经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作用、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观姚少师录童中州后和陶诗书后”句,译文为:观看姚少师抄写的《童中州》诗,并写诗附后。道衍未入燕,能诗乃名诗。偶写友朋作,命意殊冲夷。
岁晚述怀 我无应物之才,涉世诚大难。 静默欲养心,触事多忧患。 读书不致用,焉贵抱丛残。 愧此编氓徒,力食供晨餐。 贫贱未为辱,亲密未知欢。 芬馨湘南草,讵若庭户兰。 俯思励至行,束带怜朝寒。 注释: 1. 吾无应物材:我无应和事物的才能。应物材,指应对事物的能力或才干。 2. 涉世诚大难:在世间生活实在是非常困难。涉世,指经历世事、生活。 3. 静默欲养心:静静地思考想要修养内心。 4.
【诗句释义】 二月三日放舟至木渎宿石心村居越日登灵岩山远眺循麓过披云庵看梅冒雨而归纪游:二月三日,乘船出发到木渎住宿石心村。第二天,游览灵岩山远眺、经过披云庵看梅花、冒雨回来记游。 微露濡行人,揽衣起破晓:清晨起床,微露湿了衣裳。 一步一看山,翳丛惊宿鸟:每走一步都看看山,草丛中有惊起的小鸟。 风廊出溟渤,钟声散迟早:风廊里传出钟声,时间仿佛晚了些。 松树千百盘,近觉青可拗:松树高耸入云
诗句释义 1. 阑风苦雨积莓苔,兼喜湖山绿酒杯。 - 注释:阑风,即狂风;苦雨,即大雨;积莓苔,指覆盖在地面上的青苔;湖山绿酒杯,用湖山之美景与美酒相比喻,形容景色宜人,心情愉悦。 2. 握手花丛人渐老,论心水会我重来。 - 注释:握手花丛,形容在花丛中相聚,有如朋友间的亲密交往;人渐老,暗示时间流逝带来的改变;论心水会我重来,意指尽管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分开,但我们的心灵相通
二月三日放舟至木渎宿石心村居越日登灵岩山远眺循麓过披云庵看梅冒雨而归纪游 这首诗是作者在二月初六离开家乡,经过木渎、石心村,于初七日登上了灵岩山,游览了披云庵和梅花,最后冒着大雨返回家中的旅途记录。 薄雾恋山坳,日在征鸟背。(薄雾依恋着山坳,太阳在征鸟背上) 出门一舸浮,峭碧点波碎。(我乘坐的船儿漂浮在水面上,峭壁上的碧绿映照着湖面) 横空见塔尖,如佛影孤髻。(从远处望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木渎石心村的住宿经历,并表达了他对于禅宗修行和自然美景的欣赏。 “二月三日放舟至木渎宿石心村居越日登灵岩山远眺循麓过披云庵看梅冒雨而归纪游”描述了作者在二月三日出发到木渎,然后住在石心村,然后在第二天登灵岩山远眺,最后沿着山麓经过披云庵看梅花,并且冒着雨回家的情景。 “上山复下山,僧庐三里余。无数梅花林,照水争清疏。”描述了作者上山后又下山,然后走过三里多的僧人住所
夜坐荷芳书院 秋声不在山,月色融于水。 菊畦两三丛,烂漫炫金紫。 净乡广作缘,池隙扶六枳。 霜重警林乌,波寒定潭鲤。 岂惟荇藻流,镫影一船舣。 旧游吴越交,十载五湖涘。 清景对灵抱,良宵数有几。 译文: 深夜在荷芳书院静坐,听着秋声在山间回荡,看到月光溶入了水中。菊花园里的几丛花,色彩鲜艳犹如金色和紫色的绚烂。在净乡之地广结善缘,池边扶摇而上六株枳树。霜降时节乌鸦鸣叫
寄陈曼寿 短榻移镫客梦疑,萧萧残竹月明时。 未愁僻地锄茅始,颇悔携樽就鞠迟。 人外孤鸿无静境,酒边双燕有春痴。 近来只合关门住,卧诵江湖听雨诗。 注释: - 短榻移镫(dǎn)客梦疑:把矮脚床移到床边,让客人在梦中也感到仿佛身在户外。 - 萧萧残竹:形容风声。 - 月明时:月光明亮的时刻。 - 未愁僻地锄茅始:不担心偏僻的地方刚开始种草。 - 颇悔携樽就鞠迟:非常后悔拿着酒杯去踢球太晚了。 -
都门客思 浩想烟波采白蘋,开帘静对月如银。 模糊云树三千里,抖擞衣裳十丈尘。 处世正非贫可了,还家只盼梦能真。 曹司事简朋俦隔,自起烹茶析涧薪。 注释: 1. 都门客思:在京城的客人思念家乡。 2. 浩想烟波采白蘋:形容想象中江上的美景。白蘋,即白苹,一种水生植物,这里借指水乡。 3. 开帘静对月如银:推开窗户静静地对着月光。月如银,形容月亮皎洁明亮。 4. 模糊云树三千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字释义和注释: 1. 停船看明月,夜永一灯虚。(“夜永”,意为夜晚很长;“一灯虚”指的是船上只有一盏灯火,显得微弱。) 2. 独往青山后,论心白首初。(“青山后”暗示着山的后方,可能是诗人独自前往的地方;“白首初”则表明了诗人与杨见山的初次见面是在晚年。) 3. 浣衣今一笑,食肉尔何如。(“浣衣”是指洗衣服
刘垲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末小说家。他的名字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有所记载,与清朝的文学界有着一定的联系。 刘垲,字时衡,一作时蘅,号碉芗,一作碉香,是清吴县(今江苏苏州)光福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庠生,肆业于紫阳、正谊书院,受到钱大昕、费振勋等学者的高度评价。他的诗笔技艺精湛,格高气静,以经义教授生徒,被人们称颂为古君子。他的作品《归砚山房遗诗》等流传至今,反映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刘鼎是清代诗人之一,其诗作多表达了对家国情怀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感慨。 刘鼎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字禹铸,籍贯为平乡县。他的生平虽不详尽,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文化积淀和对时代风云的独到见解。他的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反映出他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