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霖,原名蓝鼎元,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75或1680,卒于公元1733
清福建漳浦人,字玉霖,一字云锦,号鹿洲。
蓝廷珍堂弟。
读书能文,熟悉闽浙沿海情形。
朱一贵起事时,从廷珍入台,襄助办理善后,主张垦辟台湾土地,谓若“废置空虚”,“即使内乱不生,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
雍正初,被召入京,与修《一统志》。
授广东普宁知县,被诬罢官。
事明,授广州知府,寻卒。
有《鹿洲集》、《平台纪略》等。
生卒年:1675或1680-1733
玉霖,原名蓝鼎元,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75或1680,卒于公元1733
清福建漳浦人,字玉霖,一字云锦,号鹿洲。
蓝廷珍堂弟。
读书能文,熟悉闽浙沿海情形。
朱一贵起事时,从廷珍入台,襄助办理善后,主张垦辟台湾土地,谓若“废置空虚”,“即使内乱不生,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
雍正初,被召入京,与修《一统志》。
授广东普宁知县,被诬罢官。
事明,授广州知府,寻卒。
有《鹿洲集》、《平台纪略》等。
生卒年:1675或1680-1733
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 天子重海邦,宵旰念重洋。 稔知民疾苦,经营固岩疆。 先生代巡守,旷典岂寻常。 勿虚此行行,使命乃有光。 贱子虽不才,躬践戎马场。 居东将二载,所见颇周详。 曾将前箸借,孽丑俘且僵。 承索台湾咏,草此留别章。 狂言失忌讳,意念则深长。 荛采檄有司,白简上朝堂。 敉宁纪功德,山水并苍泱。 解析: 1.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和标准,比如本题的“格式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再根据要求进行概括。 “台湾虽绝岛,半壁为籓篱”的意思是:台湾是孤岛,一半被藩篱所包围。“藩篱”比喻台湾。 “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的意思是:台湾与我国内地隔着海峡相邻,海上有六七个省份,两岸港口相连,互相依存、支持
台湾近咏十首 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郡东万山里,形胜罗汉门。 其内开平旷,可容数十村。 雄踞通南北,奸宄往来频。 近以逋逃薮,议弃为荆蓁。 此地田土饶,山木利斧斤。 移民迁产宅,兵之亦龂龂。 何如设屯戍,守备为游巡。 左拊冈山背,右塞大武臀。 既清逸贼窟,亦靖野番氛。 府治得屏障,相需若齿唇。 注释: 1. 郡东万山里: 台湾东部有连绵不断的巨大山脉(万山),是当地著名的景观。 2. 形胜罗汉门:
这首诗是黄玉圃先生在台湾近咏的十首诗之一。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plaintext 累累何为者,西来偷渡人。 ``` 【注释】:这是指那些为了躲避战乱而选择偷偷渡过海峡的人。 ```plaintext 锒铛杂贯索,一队一酸辛。 ``` 【注释】:这里指的是渡船夫,他们被用来承载那些想要越过边界的人们。 ```plaintext 嗟汝为饥驱,谓兹原隰畇。 ``` 【注释】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诸罗千里县,内地一省同。 万山倚天险,诸港大海通。 广野浑无际,民番各喁喁。 上呼下则应,往返弥月终。 不为分县理,其患将无穷。 南划虎尾溪,北踞大鸡笼。 设令居半线,更添游守戎。 健卒足一千,分汛扼要冲。 台北不空虚,全郡势自雄。 晏海此上策,犹豫误乃公。 注释: 诸罗:地名,即今浙江省诸暨市。 内地:大陆,这里指中国大陆。 万山:形容山非常多。 倚天险
这首诗是黄玉圃先生在台湾巡视期间所作,描述了台湾在历史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台湾一年耕,可余七年食。(注:这句话意味着台湾每年耕种的土地足以维持其居民七年的粮食需求。) 2. 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注:这句话描述了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台湾的民间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和贫穷。) 3.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亟。(注:今年秋季收获丰富,但仓库的储备却显得不足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闽学追鲁邹,东宁昧如障。 当为延名儒,来兹开绛帐。 俾知道在迩,尊君与亲上。 子孝及父慈,友恭更廉让。 从兹果力行,诱掖端趋向。 其次论文章,经史为酝酿。 古作秦汉前,八家当醯酱。 制义本儒先,理明气欲王。 洗伐去皮毛,大雅是宗匠。 此地文风靡,起衰亦所望。 赏析:这首诗以“文”为中心词,围绕“文”的兴替,表达了作者对文化教育、道德修养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台湾岛面积较小,向朝廷征收的赋税视其他地方为重。 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农民负担沉重,难以减轻其困苦。 台湾岛的土地一甲约相当于内地十亩地。 台湾的田租为每甲缴纳八九石粮食,每亩交纳一两银钱缴纳赋税。 将银两换成粮食,两者相比相差甚远。 缴纳粮食时弊病很多,斗斛之间相互攀比。 折成货币后,价格反而高出市场价一倍多。 凤山诸县虽有厚敛之名,但实际征收的税额却达到十倍以上。 垦种的土地虽然不少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去岁群丑张,揭竿三十万。 注释:去岁,指去年;群丑张,喻指一群坏人或势力;揭竿,即举起武器;三十万,形容数量众多。 2. 我旅一东征,倒戈云见晛。 注释:“我旅一东征”指的是我的军队开始东征;“倒戈云见晛”意指敌军看到我军的行动后,纷纷倒戈。 3. 七日复全台,壶箪匝地献。 注释:七天内收复了全岛;壶箪,泛指各种物资;匝地献,形容物资丰富。 4. 可知帝德深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台俗敝豪奢,乱后风犹昨。 宴会中人产,衣裘贵戚愕。 农惰士弗勤,逐末趋骄恶。 嚣陵多健讼,空际见楼阁。 无贱复无贵,相将事摴博。 所当禁制严,威信同锋锷。 勿谓我言迂,中心细忖度。 为火莫为水,救时之良药。 注释: - 台俗敝豪奢:台湾的风俗变得奢华不堪。 - 乱后风犹昨:指混乱之后,风气仍然像以前一样。 - 宴会中人产:在宴会上谈论的是富人的产业。 -
清湖南湘乡人,字一之,号芗泉。 乾隆四十五年进士。 授编修。 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 嘉庆初,巡视东城,烧毁和珅妾弟所乘违制车,并痛笞其人,竟坐罢官。 人称“烧车御史”。 和珅败,起授礼部主事,改员外郎。 能古文辞。 有《知耻堂集》。 生卒年
阎锡爵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官员。阎锡爵字荆州,是康熙辛未进士,历任庶吉士、检讨等职,最终官至侍读学士。他的诗作主要收录在《师娄堂诗稿》中。 阎锡爵的生平和作品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地区的风景和日常生活,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师娄堂诗稿》是他的诗歌集,其中收录了他的几首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阎循琦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字景韩,号玮庭。他在文学上有着显著的成就,尤以其诗歌和文章著称。以下将详细介绍阎循琦的生平及其在文学上的贡献: 1. 生平经历 - 早年教育与背景:阎循琦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自幼跟随父亲宦游各地,这为他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书时,他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为文时也显得高远而深刻。 - 科举及官场生涯:阎循琦于乾隆七年中进士,随后在仕途上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