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堂,原名苏廷魁,清代诗人,卒于公元1878
清广东高要人,字赓堂。
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
因灾异上疏数千言,请罢黜枢臣穆彰阿,并下罪己诏,开直谏之路。
宣宗嘉其切直。
迁给事中。
同治初,以中外大臣荐,授河南开归陈许道,历布政使,擢河东总督。
生卒年:?-1878
赓堂,原名苏廷魁,清代诗人,卒于公元1878
清广东高要人,字赓堂。
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
因灾异上疏数千言,请罢黜枢臣穆彰阿,并下罪己诏,开直谏之路。
宣宗嘉其切直。
迁给事中。
同治初,以中外大臣荐,授河南开归陈许道,历布政使,擢河东总督。
生卒年:?-1878
“百花欲笑梦初觉;万古不愁云自闲。”这句诗出自清朝的诗人苏廷魁所创作的《杏林庄联》。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 1. 诗词原文: 百花欲笑梦初觉,万古不愁云自闲。 2. 诗句释义: - 百花欲笑梦初觉:描述了百花在梦境中似乎想要欢笑,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生命力的复苏。这里的“百花”指的是各种花朵,它们在春天这个季节里竞相开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欲笑梦初觉”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景象
【注释】 九老堂联:在华林寺九老堂。谛观:仔细观看。活水:指清澈的溪水。游鳞,鱼游水中。供老:供奉老和尚。胸怀宜净土:心胸宽广适合清净的环境。漫拟闲云野鹤:随意模仿闲适自在的云和野鹤。翻新图画即香山:用新画代替旧画,即以香山为题材。 【译文】 仔细观赏那清澈的溪水,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弋; 随意模仿闲适自在的云和野鹤,翻新图画就是一幅香山美景图。 【赏析】 这是一副赞美华林寺九老堂的对联
断藤作鼓武功壮,打破浔猺万山瘴。 译文:用断了的藤制作成鼓声宏亮,可以打破浔州瑶族的瘴气。 赏析:诗中描绘了藤鼓的制作工艺,以“断藤”为材料,制作出声音宏亮的藤鼓,象征着武功的强壮和打击敌人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通过这种乐器,可以将万山之瘴气打破,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和作用。 九层崖抱仙人关,大藤之峡盘其间。 译文:巨大的九层崖抱着仙人关口,在大藤峡谷中盘绕。 赏析:这里的“九层崖”、“仙人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词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题材、主题、构思方式、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结合具体诗句的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修辞(拟人、比喻、夸张等)、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直抒胸臆等)的作用和表达技巧以及意境的特点。还要注意体会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这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乐昌大滩》。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注释。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逐句解释: 1. 乐昌六十滩,兹滩为巨擘。 - 乐昌(地名),这里指的是乐昌附近的大滩。这里的“巨擘”意味着这里是最大的滩口。 2. 风雷万古忿,蛟龙不敢宅。 - 风雷代表了大自然的力量,万古象征着时间久远。这里表示这些力量让巨大的水势愤怒,使得蛟龙也不敢在此地停留。 3. 我来子月尾
【注释】 岭海:指岭南。岭是五岭山脉,山岭以南地区;海指南海、海南岛等地。 坐啸秋:指在秋天坐在高高的山顶上长啸,以抒发壮志豪情。 身兼三组:指身兼三职(中书舍人、集贤学士、直史馆)。 {蒙鸟}{童鸟}盏:即鹧鸪盏,用鹧鸪鸟的羽毛制作的杯子。 锦段多归翡翠楼:指很多贵重的东西都送到了翡翠楼。 传道建威临越镇,何劳执宪告交州:意为传达圣旨,要他到岭南建威府(治所在广州)任官
解析与赏析: 诗句释义 1. 李郎年小擅歌场 - 此句表达了李郎(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年轻时就擅长唱歌。"擅歌场"意味着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 2. 日坐朱门燕寝香 - 描述了李郎在家中的豪华生活,每天坐在装饰华丽的门前,享受着舒适的睡眠和香气。这里的“燕寝香”可能指的是使用香料的房间或床上用品,营造出一种舒适和优雅的氛围。 3. 花下濡头逃酒令,镫前假面学谈娘 -
【解析】 “蓬莱”是古代神话中仙山名,这里代指友人。 “不知名,任达疏慵洵有情”:不知名的仙吏,任达疏放慵懒,但确实有情感。 “力拯鱼头劳障水,生来猿臂善谈兵”:他用力拯救了鱼头的困难,使水患消除;他有如长臂猿一样的本领善于谈论用兵之事。 “陶公甓运分阴重,桓发金输博戏轻”:陶潜(陶渊明)用砖铺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桓温(桓温)捐钱买酒以助贫困的人,都显示了他的仁心。 “录事囊家多侠客
友人为余述所闻见有可叹者要余赋诗,事非一时故,章无伦次,义存讽谕,庶几闻者足戒云尔。 十丈红尘暗醉乡,冈头歌舞惜荒凉。 何来日下埋轮使,惊散春风结客场。 汉殿果应冠獬豸,坡山不久驻仙羊。 口碑今比阎罗老,当日谁陈借寇章。 此诗描绘了一幅繁华背后的荒凉景象,诗人感叹世事无常,人事如梦,表达了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的尊重
雨泊阊门 悄听孤舟雨,能回万里心。寒山钟不到,笠泽意何深。把钓惭真隐,啼乌奈苦吟。姑苏城下水,十载托知音。 注释: 1. “雨泊”:指诗人在雨水中停泊,形容其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2. “悄听孤舟”:孤独地听到雨声和船桨声。 3. “能回万里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 4. “寒山钟不到”:暗示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而现实中难以实现。 5. “笠泽意何深”:笠泽是古代地名
魏周琬是清代诗人,字旭棠,字竹君,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三甲二名进士,应嘉曾孙。 魏周琬的一生经历了从进士到归隐的过程。他原以周琬寄籍江都,后归兴化本籍复本姓。这种转变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在文学创作上,魏周琬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诗词全集包括《蚤起》、《与天宁寺僧宗可》、《登真州古光孝禅寺塔》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魏周琬精湛的艺术技巧
罗典(1718-1808)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与学者,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乾隆丁卯(1747年)举乡试第一,辛未(1751年)进士,历任编修、御史等职,并主岳麓书院讲席二十七载。以下是对罗典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经历:罗典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早年生活充满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读,这一经历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罗典于乾隆丁卯(1747年)举乡试第一
魏定一(1759年-1851年),字元伯,又号不坡或也野,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云南昭通人。他的诗作多以山水园林为题,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魏定一: 1. 生平背景 - 基本信息:魏定一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卒于嘉庆十四年(1804年),享年94岁。 - 教育经历:他在23岁时便考中了举人,并曾主理过昭通威宁书院讲席。此外,他还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