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之,原名章钰,清代诗人
章钰是清代诗人,字式之,号茗簃,别署蛰存、负翁、晦翁,晚年自号霜根老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不仅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藏书、校勘和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他的生平经历来看,章钰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期就开始自学,10余岁时便承担起养母的责任。他在黄彭年的学古堂中求学,凭借自己的才智成为该堂的长学生。此外,章钰曾参加1903年的进士考试并顺利通过,官至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他选择留在天津,以收藏、校书、著述为业,其家有著名的藏书处“四当斋”,藏书万册,著有《四当斋集》等著作。
章钰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他的诗词全集共收集了124首作品,这些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如《阮郎归·蓝桥无复捣玄霜》中的诗句“情长恨更长,寒鸦何处认昭阳,埋愁未有乡”,不仅语言优美,更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如《声声慢·秋声》中的“千愁不断,万恨难平”等诗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复杂感受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
章钰的学术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藏书家、校勘学家。他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通过精细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等著作的编撰,展示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章钰作为清末民国初年的学者和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在学术上的贡献、文学创作的成就,还是在个人品德修养上的修为,都使他成为值得后人敬仰的历史人物。通过对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