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守珣,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
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
出住庐陵之禾山。
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
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
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四十二首。
生卒年:1079-1134
释守珣,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
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
出住庐陵之禾山。
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
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
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四十二首。
生卒年:1079-1134
【注释】 偈二首 其二:“如来禅”是禅宗所倡导的禅法,“祖师道”指佛教中的原始教义。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来禅”,即禅宗所说的禅悟之道,它并不是从外在寻找得来的,而是应该从内心去体验和领悟。 “从门所得即非珍”,“从门”是指通过修行的途径,而“门”在这里指的是方法或途径,“所得即非珍”是指通过修行得到的东西不是最珍贵的东西。 “特地埋藏衣里宝”意思是说,真正的宝藏不是被外物所掩埋
𨍏轹钻,住山斧,佛祖出头未轻与。 这句诗的意思是,你手中的锤子和钻子,是用来雕刻佛像的,但是你还没有得到佛祖的认可,不能轻易地使用它们。这里的“佛祖”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纵使醍醐满世间,你无宝器如何取。 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你得到了所有的智慧,但是你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的工具,也无法去获取这些知识。这里的“醍醐”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即佛家所说的“真谛”。 阿呵呵,神山打罗,道吾作舞。
【注释】 1. 颂古四十首: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笛子的吹奏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音乐艺术中矛盾现象的思考。 2. 无孔笛子两头吹:形容笛子没有孔洞,只能从一头吹气进去,然后再从另一头吹出来。 3. 韵出青霄彻九维:形容笛声悠扬动听,仿佛穿透了高空,直达九天之上。 4. 可怜一对冤家种:指笛子与吹奏者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缘分,它们像是天生的一对冤家。 5. 人人鼻孔大头垂
注释:在处理事情时,如果能够分清是非,那么就可以明确地回答。就像那青峰山的八字形状一样,可以打开通往家门的道路。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我,何必在岔路口再问路?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首句“问处分明答处亲”,意思是说,当事情已经分清楚,就应该果断行动。而当事情不明朗时,就需要谨慎思考。这里的“明”和“亲”分别代表了明确和亲人(朋友或家人)的意思
诗句原文: 颂古四十五首 其三十五 云门糊饼对超谈,多少禅流看不穿。若是孔门真弟子,自然知道化三千。 注释: - “云门”指的是禅宗的云门宗,这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流派。 - “糊饼”是禅宗常用的修行方法,通过吃和思考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 “超谈”表示超脱俗世的话语和理论。 - “多少禅流”指众多的禅宗追随者。 - “看不穿”意味着禅宗的深奥与复杂让人难以完全理解。 -
在《颂古四十首》之中,其三十六的原文如下: 梦里思归问故乡, 明明说与尚徉狂。 白云尽处重回首, 无限青山对夕阳。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 梦中思念着故乡, 我明明告诉尚佯狂。 当我离开白云深处时, 我回头望去, 只见无数青山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注释: - 颂古:古代的颂诗。 - 其三十六:指《颂古四十首》中的第三十六篇。 - 梦里思归问故乡:梦中思念故乡。 -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终日看天不举头”与“桃花烂熳始抬眸”分别描绘了诗人观察天空和欣赏桃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饶君便有遮天网,到得牢关即便休”则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意释义: 1. 终日看天不举头:整日仰望天空,却从不抬头。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或对未知的追求。 2. 桃花烂熳始抬眸:当桃花盛开之时,诗人才抬首欣赏
颂古四十首 其三十一 卷则浑崙无缝,舒则八面生光。 百千诸佛,同处一方。 转机轮于掌握,奋大用于当场。 非独三十年后,面前薝卜馨香。 注释: 1. 卷则浑崙无缝:意指书籍卷轴的封面平整无瑕,浑崙是古代一种织物的名称,这里形容书本的外观整洁无瑕。 2. 舒则八面生光:意指书籍展开后四面都有光泽,象征着知识的丰富和智慧的光芒四射。 3. 百千诸佛,同处一方
【注释】 鼠:指老鼠。 既:既然。 官马:官吏之马。 厮:同“撕”,撕裂的意思。 相踏:相互践踏。 干戈:兵器,借指战争。 太平基:安定天下的基础。 兰若:佛教寺院名,这里借指佛教。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四首中的第三十七首。前两句用典,后两句议论。全诗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对仗工稳而自然,读来朗朗上口。诗的开头二句“鼠既不灵,官马相踏”,以“鼠”比“官”,“不灵”与“相踏”相对
【注释】 颂古:指《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九首,题为《行行重行行》。 四十:指《古诗十九首》共一百首。 无孔铁槌:比喻人没有自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压迫和剥削的诗。诗中通过“残羹馊饭”“换手搥胸”等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制度。 全诗以“无孔铁锤”为喻,说明人民被锁在牢笼里无法自拔,只有用“无绳自缚”的形象语言来表达。
释蕴常并非宋代诗人,而是一位在宋代有所建树的文人。释蕴常见于文献记载中的是与苏庠的友情以及他的文学作品《荷屋集》等。 释蕴常字不轻,居住于丹徒嘉山。他与苏庠相倡酬,后苏庠之弟祖可成为僧侣,因此释蕴常便与他一同前往庐山。这一背景信息显示,释蕴常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一定的交往,并参与了文学创作和交流活动。 释蕴常的作品收录于宋代诗人作品合集中,包括《咏石菖蒲》、《别苏养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