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识,原名方文,清代诗人
方文是清代的诗人。
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是明亡后的更名一耒。他生于1612年,卒于1669年,是安徽安庆府桐城人。方文在清初文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诗歌以清新空灵、略带孤独的气质著称,开拓了清代山水诗的新领域。他的《嵞山集》不仅是其个人的代表作,更是清代山水诗中的标杆。
尔识,原名方文,清代诗人
方文是清代的诗人。
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是明亡后的更名一耒。他生于1612年,卒于1669年,是安徽安庆府桐城人。方文在清初文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诗歌以清新空灵、略带孤独的气质著称,开拓了清代山水诗的新领域。他的《嵞山集》不仅是其个人的代表作,更是清代山水诗中的标杆。
题半山道人画册 一著袈裟绝万缘,犹余破砚习难捐。江山本是无情物,写到荒残亦可怜。 注释:穿着袈裟就能远离尘世的一切纷扰,剩下的是破旧的砚台和难以放弃的执着。江山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东西,但当我用笔描绘它时,也会觉得它变得可怜起来。 赏析:诗中通过“一著袈裟绝万缘”和“犹余破砚习难捐”,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书法艺术深深的热爱与坚持。而“江山本是无情物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旅夜”是五言古诗的形式,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意境、风格、情感等,然后进行赏析即可。本诗前两句写诗人客居他乡,环境凄凉,听到雨声、风吹声更加感到凄清。第三四句写诗人在孤独中消磨永夜,借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悲愁。最后两句写在深夜时分,饥饿老鼠四处窜动,寒夜里鸡儿啼叫不停,诗人在静寂中体会到了人生百态,领悟到人世的虚幻无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选项分析。 (1) “君从石城来”中的“石城”,即今安徽当涂县石臼湖,是李白的故乡所在地。“清溪”指句溪、泾溪等小河,在石臼湖附近。李白曾在此居住。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你从我的故乡石城来吗?我曾在家乡的小溪边住过。 (2) “我家傍清溪,门前数株柳”中的“清溪”,指句溪。这两句的意思是
【注释】 猷州城:指古猷州城,在今安徽含山县。 陵阳山:在含山县城西南。 南陌东阡:城南、东面的小路。 丘:小土山。 折戟:断戟,这里形容折断的兵器。 老农:老农夫。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大历年间。诗人以“古猷州”为题,抒发感慨。诗中“闻道沉沙多折戟,老农知是古猷州”两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以沉沙中的断戟为喻,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古战场的画面
注释:听到我来了,不知多少次,不是因为想要借酒浇愁。风尘滚滚的燕市里,可能还有那个荆轲啊。 赏析:此篇是一首题壁诗。前两句写诗人来到酒家时,主人听说他来了,不是要引杯痛饮,而是担心他因为酒而惹出什么祸事来。后两句写酒家主人对诗人的关切,并暗示自己和荆轲都是“酒中八仙”。全诗用语平易,但情致深沉,富有含蓄之妙
``` 故老田居好是闲,无端荐起列鸳班。 一朝谪去上阳堡,始悔从前躁出山。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都下竹枝词》原文: - 《都下竹枝词》是一首七言古诗,由清朝的方文创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从田间来到京城的人物的经历变化,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2. 诗句解析: - “故老田居好是闲”:这里“故老”指的是旧时的人或老一辈的人,他们习惯于田园生活,喜欢悠闲自在的日子
都下竹枝词 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边塞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敬畏。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歌本身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
都下竹枝词 前朝勋戚盛如云,后裔同归厮养群。莫向灞陵嗔醉尉,何人犹识故将军? 注释: 《都下竹枝词》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明朝的方文。 今人不及古人多:如今的人比不上古人多才多艺。 更有谁能敕勒歌:又有谁能像北魏时的歌谣一样传唱呢?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 方大铉长子。
【解析】 这是一首写女子的诗,从“啜茗又焚香”可以看出是写女子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①《竹枝词》:一种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多写男女情爱和劳动生活,有《竹枝》、《巴渝》等名称; ②“旃裘”,皮裘(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③“酪浆”:牛奶或羊奶。 ④“蛾眉老”,用李贺诗意:“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蛾眉,代指女性。 ⑤“争肯捐躯入战场”,语出李白《战城南》:“战士军前半死生
诗句:自古长安似弈棋,一番客到一番悲。 注释:自古以来的长安城就像一盘围棋,每一次客人的到来都带来不同的悲伤。 译文:从古至今的长安城就像是一盘围棋,每次来客都会带来不同的忧愁与哀伤。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长安这个繁华都城的复杂情感。长安作为古都,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兴衰,因此它总是充满了故事和情感。然而,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还是普通人,他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生活总是充满起伏
清湖南宁乡人,字廷鉴,号九溪。 雍正二年进士,官岳州府教授。 乾隆间荐举经学,分修《三礼》及《律吕正义》,累官宗人府主事,乞养归。 曾主讲岳麓书院。 治经学,尤深于《礼》。 有《周礼会要》、《仪礼分节句读》、《考古源流》、《锄经馀草》、《乐律问对》、《诗文略》等。 生卒年
王源是清代诗人。 字昆绳,号或庵,生于1648年,卒于1710年,是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学者,活跃在清初时期,以颜李学派的思想影响深远。王源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古文学者和颜李学派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