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都下竹枝词
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边塞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敬畏。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歌本身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注释如下:
- 东戍榆关(驻守在东边的长城关口): 榆关是明朝长城的重要防御点之一。
- 西渡河:渡河指的是渡过黄河,这里可能暗示着从河北地区前往山西或陕西等边远地区。
- 今人不及古人多:今人意即现代之人,古人则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古代的人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代人的失望之情,认为他们无法达到古人的水平。
- 风吹草低牛羊见:形容草原上风吹草动,牛羊露出身影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和生机盎然。
- 更有谁能敕勒歌:敕勒歌是一首流传于北方地区的民歌,这里可能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人们能够唱出如此动听的歌声。
赏析:
方文的《都下竹枝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感。首句“东戍榆关西渡河”,便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面——边疆的壮丽景色与守卫者的艰辛生活。而“今人不及古人多”一句更是直指时代变迁带来的差距与遗憾,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风吹草低牛羊见”这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上的生机勃勃,同时也隐喻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而“更有谁能敕勒歌”一句,则是对那些能够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的人们的赞美,表达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方文的《都下竹枝词》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的体现。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诗人呼吁人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时,应不忘初心,珍惜并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深沉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使得《都下竹枝词》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饱含哲思的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