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仲尼: 孔子。

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反中庸: 指违背中庸之道。

时中: 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行为。

无忌惮: 指没有顾虑,无所顾忌。

【赏析】: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既不偏激也不完全放弃的适度态度。这首诗反映了孔子对于不同人群对待中庸的态度的看法。

第一句,孔子说“君子中庸”。这里的“中庸”是君子应有的特质,是一种适度、均衡的态度。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智慧,能够理解并实践中庸之道。

第二句,孔子又说“小人反中庸”。这里的“反”表示违背。孔子认为,小人(普通人或无德之人)往往无法理解或实践中庸之道,他们可能过于偏激或缺乏节制,因此总是与中庸相反。

第三句,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事务时能够灵活运用中庸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这种能力是君子所特有的,因为君子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智慧。

最后一句,孔子说“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表示,小人虽然表面上看似遵循中庸之道,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不顾后果的,没有考虑任何约束和限制。这种无畏的精神是普通百姓的特征。

【译文】:

孔子说:“君子会追求中庸之道,而小人则相反。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行事,而不是一味地坚持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而那些小人呢,他们追求的是表面的中庸,实际上却毫无顾忌,不考虑后果。”

这首诗通过对君子和小人对待中庸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儒家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它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中庸原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