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称为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问的是特别的问题,其实仲由与冉求所问的就是大臣的含义。所谓大臣,就是按照道理侍奉君主,如果不行,就停止。现在仲由和冉求已经做到了这样的地步。」季子然说:「那么跟随他们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弑父或君的,也不跟随。」
诗句解读:
-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 季子然询问仲由和冉求是否能够被认为是大臣。这里的“大臣”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能以正道事君的人,即忠诚于国家和君主,能够维护正义,遵循道德原则。
-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 孔子回答说他以为季子然的提问有些特别,因为仲由和冉求所问正是孔子所说的大臣应有的问题。孔子在这里指出季子然的提问可能超出了常规的范畴,而仲由和冉求的回答则符合传统的定义。
-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这是对什么是大臣的解释。孔子指出,理想的大臣应该以正确的道理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大臣不应该继续追随,而是应该停止侍奉,不再参与政治活动。
-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 孔子评价仲由和冉求已经做到了理想的大臣所应有的标准。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遵循了正确的道德准则,而且还能恰当地处理与君主的关系,不因君主的错误而违背道德原则。
- 曰:「然则从之者与?」 - 季子然接着问,那么其他跟随他们的人又是怎样的呢?孔子回答:“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这表明孔子强调即使是跟随他们的人,也应该有原则地反对不忠、不义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出自于他们的领导。
译文:
季子然向孔子提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被称作大臣吗?”孔子认为季子然的提问有些不同寻常。实际上,这正是仲由和冉求所问的。孔子解释道,所谓的大臣就是以正确的道理侍奉君主。如果君主的行为不道德,大臣就应该停止追随,不再参与政治活动。孔子进一步说明,现在已经有像仲由和冉求这样的大臣了。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大臣应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能盲目地跟随任何形式的不忠或不义。孔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以及对于正确领导和行为的坚持。此外,孔子通过这一对话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在权力面前的自律,这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