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让子羔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在害人。”子路说:“那里有百姓,那里有社稷,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孔子说:“所以讨厌花言巧语的人。”
注释:
贼:害,损害。
夫人:指百姓。
子:对男子的美称。
焉:兼词,相当于“于”,在那里。
有民人焉:即“有百姓焉”。有,通“又”。
社稷:指国家的政权。古代帝王祭天地及祖先时,用土和谷两种祭品。后来常用以指代国家或朝廷。
佞者:巧言令色的人。
是故:因此。
恶:讨厌,厌恶。
夫:发语词,无义。
佞:花言巧语,巧诈。
赏析:
这首诗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之一,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段对话,展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孔子批评了子路让子羔担任费地长官的行为,认为这是在害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读书学习的看法,认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最后,孔子明确表示了对那些花言巧语的人的厌恶之情。
全诗通过孔子的话语,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教育方式,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既尊重了个体差异,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