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王天下之有三重焉: 王者统治天下有三个层次的重要性,这里强调治理国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2. 其寡过矣乎: 这是否意味着王者统治的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可能较少犯错,但第三个层次可能犯错较多?
  3. 上焉者: 指王者统治的高层次,即使有善行也难以被验证。
  4. 虽善无征: 即使有善行,也难以被证实。
  5. 无征不信: 因为缺乏证据,所以无法让人信服。
  6. 不信: 不信任。
  7. 民弗从: 民众也不会跟随。
  8. 下焉者: 指王者统治的低层次,即使是好行为也无法获得尊重。
  9. 虽善不尊: 虽然有善行,但是不被尊重。
  10. 不尊不信: 由于不被尊重,因此也不被信任。
  11. 不信: 不信任。
  12. 民弗从: 民众也不会跟随。
  13. 故君子之道: 因此君子的处世原则是以自我为本。
  14. 本诸身: 从根本上说。
  15. 征诸庶民: 通过普通民众来检验。
  16. 考诸三王: 考察古代的三位君王。
  17. 而不缪: 没有错误。
  18. 建诸天地: 在天地间建立自己的形象。
  19. 而不悖: 没有违背。
  20. 质诸鬼神: 向鬼神进行检验。
  21. 而无疑: 没有任何疑问。
  22.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等待后世的圣人来解答疑惑。
  23. 质诸鬼神而无疑: 向鬼神进行检验,没有疑问。
  24. 知天: 理解自然法则。
  25. 知人也: 理解人类的行为和需求。
  26.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所以君子的行动能够引领天下的法则或道理。
  27. 行而世为天下法: 行为能够成为天下的榜样。
  28. 言而世为天下则: 言语能成为天下的准则。
  29. 远之则有望: 距离君子越远,人们就越能看到他的美好。
  30. 近之则不厌: 人们越是亲近君子,就越不觉得厌烦。
  31. 《诗》曰“在彼无恶”: 出自《诗经》的一句话“在那里没有人憎恨,在这里没有人厌恶。”表明无论在哪里都能保持良好品质,不引起反感。
  32. 庶几夙夜: 几乎早晚都在努力工作,表示对美好声誉的追求永不懈怠。
  33. 以永终誉: 希望获得永恒的良好声誉。
  34.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君子们没有不这样去做的,而早早地就获得了天下的美名。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关于治国理念的核心思想,即君主应该追求道德修养与智慧运用的平衡,以此来引导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诗中提到的三个层次体现了不同级别的治理效果及其相应的责任和挑战。上层治理虽有善行却难以证明,因而难以获得人民的认可;中层虽有所作为但不够突出,同样难以赢得尊敬;底层虽积极作为却缺乏威望和信任,无法得到支持。这表明真正的统治者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明智的判断力。诗中还强调君子应以身作则、广博精微、洞察事物、诚实守信以及坚守中庸之道,这些都是实现理想治理的必要条件。此外,君子的行动能够引领风尚,其言行成为社会的规范,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自身,也能惠及远方的人。最后,君子追求的是百世之后仍被后人理解和敬仰的理想状态,这是其不懈追求的目标。整体而言,此诗展现了理想的政治领导者应有的风范,强调了德行与智慧并重、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