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注释:《诗经·卫风·硕人》中说:“穿着锦绣衣裳还要穿素净的内衣。”这句话是说,君子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外表虽华丽却不可张扬。因此,君子的道行,虽然平淡无奇,却能够日益光明。而小人的道行,虽然表面光鲜亮丽,但最终会走向衰败。
译文:
《诗经》说:“穿着锦绣衣裳还要穿素净的内衣。”这句话是说,君子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外表虽华丽却不可张扬。因此,君子的道行,虽然平淡无奇,却能够日益光明。而小人的道行,虽然表面光鲜亮丽,但最终会走向衰败。
赏析:
此段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行为方式。君子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即使穿着华丽,也不忘本,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而小人则追求外在的华丽,忽视了内在的重要性,导致最终失去人心。这种对比鲜明地展现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上的巨大差异。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 “潜虽伏矣” —— 意思是即使内心隐藏得很好,但仍能显现出来。
- “亦孔之昭” —— “亦”字在这里是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非常显著;”孔”是形容词,意为很,极;”昭”意为明亮。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内心极为隐秘的人,也能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出他们的德行。
- “故君子所不可及者” —— 这是孔子对君子的评价,认为君子在道德品质上是无法被超越的。
- “相在尔室” —— 意思是相互之间要相互监督、彼此提醒。
- “不大声以色” —— 意思是用平和的语气说话而不使用激烈的言辞。
- “德輶如毛” —— 意思是德行像细毛一样轻。
-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上天承载着一切,没有任何声响和气味。
- “笃恭而天下平” ——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恭敬和诚实的行为可以使得天下太平。
-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 这是孔子的话,意味着他心怀明亮的德行,不会大声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默默无声地传播。
- “德輶如毛” —— 重复前面的解释,强调德行如同细毛。
译文:
《诗经》说:“即使是内心隐藏得很深的人,仍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显现出他们的德行。”因此君子的内心世界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君子无法被超越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道德品质是如此高尚,以至于连最微小的行为都能反映出他们的品质。
而小人虽然表面上可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修养和品德,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贪婪和自私,这也正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
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楷模,关键在于他们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和坚守。他们通过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时也通过言行一致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