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策,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
诗句: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
译文:晏子感慨道:“真是幸运啊,我能遇到您这样的君主!如果让我遇到桀、纣那样暴虐的君主,我可能早就死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晏子对景公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首先,“幸矣章遇君也”表达了晏子对景公的极大荣幸,认为景公是难得的明君,能够识别贤能并委以重任。接着,通过与桀、纣王的对比,晏子表达了一种假设性的恐惧,暗示景公如果能遇到桀、纣那样的暴君,他可能早已命丧黄泉。这种比较不仅突出了景公的英明,也隐含了对当时国君昏庸无道的批评。
从文化角度来看,《晏子春秋》作为历史文献,其价值在于记录了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社会状况及晏婴等贤人的言行。而晏子在诗中的言论,不仅是对景公个人品质的肯定,更是对国家政治清明、君王明智的一种期盼。通过这样的表达,晏子展现了他的治国理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及其翻译反映了晏子的智慧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晏子的形象和他的谏言被视为智慧与正直的象征,而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