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诗句翻译:
景公感叹道:“如果国家能够永远保持,传至子孙,岂不是很快乐吗?”
晏子回答:“我听说明智的君王不会仅凭立国就满足,百姓也不会空手而来。现在君王用政治混乱来治理国家,用行为来抛弃民众已经很久,而希望保持它,这不是很困难吗?我听说,能长久保持国家的,是最终能够做好事的人。在诸侯并立的时候,能够始终做好事的成为诸侯之长;在士人一起学习时,能够始终做好事的人成为师表。从前先君桓公,他正当任用贤才、赞扬德行的时候,国家得以依靠保存,国家危难时得以安定,因此百姓乐于他的政令并世代称赞他的德行,行远则不急躁,驱使国内诸侯朝见天子,而诸侯并不怨恨。在那时,盛明的君王之行不能超过这个地步。等到他去世以后衰败了,对德行懈怠而偏爱享乐,身溺于妇人的侍奉之中并图谋利用竖刁,因此百姓苦于他的政令,世人非议他的德行。所以身死于胡宫而不被发掘,尸体暴露也不被人收葬。在那时,夏桀商纣的结局还不能使他恶名昭彰。诗中说:‘没有不开始的事物,很少有能完成它的。’不能完成善举的,将不能成就国君。如今国君如同仇敌对待百姓,见到善事如同逃避炎热,用乱政来危害贤良,必然违背众人的意愿,放纵自己的欲望在百姓身上,又在下面诛杀暴虐,恐怕会危及自身。我已经年老,不能再侍奉国君了,如果行为不能改变,那就拿着符节去世吧。”
赏析:
这首诗是《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中的一节,通过晏子与景公的对话,展现了晏子对政治道德和治国理念的深度理解。晏子的谏言不仅体现了他对君王的忠心和责任感,也展示了他对于如何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深刻见解。
晏子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和诗句强调“始”与“终”的重要性,指出一个君王如果不能坚持善举,就无法成就其君位。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例证,如商纣王因沉湎酒色而亡国,说明只有持续地做好事才能保持国家的繁荣稳定。
晏子批评了当前政治现状,指出君王以政乱民、怠于德治、并追求享乐的行为已引起民愤,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这种批评反映了他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民众利益的关心。
晏子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君王的期望。他提到自己年老且无法再为君王效力,如果他的行为不能有所改变,那么就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不仅是对君王的一种警告,也是对自己职责的一种反思。
这首诗不仅是晏子对君王的劝诫,也是他个人对于政治责任和道德价值的深刻体现。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一个智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