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之时,荧惑守于虚,期年不去。公异之,召晏子而问曰:“吾闻之,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荧惑,天罚也,今留虚,其孰当之?”
晏子曰:“齐当之。”公不说,曰:“天下大国十二,皆曰诸侯,齐独何以当?”
晏子曰:“虚,齐野也。且天之下殃,固干富彊,为善不用,出政不行,贤人使远,谗人反昌,百姓疾怨,自为祈祥,录录彊食,进死何伤!是以列舍无次,变星有芒,荧惑回逆,孽星在旁,有贤不用,安得不亡!”公曰:“可去乎?”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之时,荧惑守于虚,期年不去。公异之,召晏子而问曰:“吾闻之,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荧惑,天罚也,今留虚,其孰当之?”晏子曰:“齐当之。”公不说,曰:“天下大国十二,皆曰诸侯,齐独何以当?”晏子曰:“虚,齐野也。且天之下殃,固干富彊,为善不用,出政不行,贤人使远,谗人反昌,百姓疾怨,自为祈祥,录录彊食,进死何伤!是以列舍无次,变星有芒,荧惑回逆,孽星在旁,有贤不用,安得不亡!”公曰:“可去乎?”
解析: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解读:
- 背景介绍:《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晏子以其智慧多次直言劝谏国君,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
- 晏子谏言的内容:在《晏子春秋》中,晏子通过对话形式对国君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如“天不寒乎?”和“天罚”等观点。
- 景公的反应:景公对晏子的谏言有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接受了他的意见,另一方面则表示不解。景公的疑惑和晏子的回应反映了君臣之间的互动以及治国理念的差异。
- 晏子的策略和效果:
- 了解君主的不足:晏子通过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国君的某些行为或政策上的缺失。
- 提出具体措施:针对国君的缺点,晏子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如发放衣物、粮食以解决饥寒问题。
- 实施与反馈:这些措施实施后,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显著效果,但长远来看有助于改善民生状况,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 景公与晏子的辩论:
- 景公的疑问:景公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引发了他对国家治理方式的质疑。
- 晏子的回应:晏子从自然现象解释到国家的治理,指出了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及其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 景公的转变:景公从最初的好奇转变为接受晏子的建议,显示出他对治国理念的认可和重视。
- 景公对国家未来的展望:
- 对天象的理解:景公对天文现象的不同寻常的关注,反映了他对自然界规律的重视和敬畏。
- 对政策的调整:景公采纳晏子的建议,显示了他愿意改变的态度和方法,这对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 对未来的信心:景公的决策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也为将来可能遇到的挑战提供了准备和支持。
- 晏子的智慧与影响:
- 智慧的体现:晏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洞察力和处理能力上。
- 影响的范围:晏子的智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还被后世传颂并视为治国理政的典范。
- 持续的影响:晏子的思想和策略将继续影响着后世的统治者和智者,成为他们治国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