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曰:“可致者可去,不可致者不可去。”公曰:“寡人为之若何?”

对曰:“盍去冤聚之狱,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振孤寡而敬老人矣。夫若是者,百恶可去,何独是孽乎!”公曰:“善。”行之三月,而荧惑迁。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举兵将伐宋,师过泰山,公瞢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占瞢者,至。公曰:“今夕吾瞢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犹识其状,识其声。”占瞢者曰:“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请趣召祝史祠乎泰山则可。”公曰:“诺。”

明日,晏子朝见,公告之如占瞢之言也。公曰:“占瞢者之言曰:‘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今使人召祝史祠之。”晏子俯有间,对曰:“占瞢者不识也,此非泰山之神,是宋之先汤与伊尹也。”公疑,以为泰山神。

对曰:“可致者可去,不可致者不可去。”公曰:“寡人为之若何?”对曰:“盍去冤聚之狱,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振孤寡而敬老人矣。夫若是者,百恶可去,何独是孽乎!”公曰:“善。”行之三月,而荧惑迁。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赏析: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是一篇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文献。晏婴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方面均表现出色。本文中,景公欲征伐宋国,然而在过泰山时,见到两个愤怒的丈夫。晏子通过对话,揭示了这些愤怒的原因并非针对景公本身,而是由于泰山之神不满军队的不正当行为所致。晏子的这一解释不仅化解了景公的恐惧,也展示了其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道德修为。

晏子的回答首先指出,导致泰山神愤怒的是军队的不正当行为,而非个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权力行使的正确态度,即强调道德和行为的规范性远比单纯追求权力更为重要。其次,晏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平息泰山神的愤怒,如解散冤聚之狱、分散百官之财、赈济孤寡以及尊敬老人等,这些措施不仅反映了晏子的治国理念,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最后,晏子建议景公三个月后进行祭祀活动,以此来平息泰山神的怒气,这一策略既显示出晏子的务实,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代政治斗争的一些微妙之处,还能深刻感受到晏子的智慧与远见。他的回答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危机,更展现了他对整个社会秩序和谐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